畚箕讀作běnjī。壹種鏟狀盤,通常有壹短把,用以收運從地板上掃除的垃圾,運土工具,撮垃圾、糧等,壹般也用作農工具,在農村比較常見,用草繩或竹篾編成。
畚箕的特點
畚箕在古代的時候是用荊條、或草繩、或篾竹等編成的筐類盛器,即畚箕,《左傳宣公二年》宰夫靦熊蹯不熟,殺之,置諸畚,杜預註,以草索為之,楊伯峻註,其質為蒲或為草索畚可以盛糧,可以盛沙、石、糞、土等,如,《晉書苻堅載記下王猛傳》王猛少貧賤,以鬻畚為業,《新唐書隱逸傳張誌和》縣令使浚渠,執畚無忤色。
畚箕,系用竹篾或樹條編織而成三面有幫,壹面敞口,上有提梁的盛物器具,可盛運砂土、糧食、肥料,冀東地區多以桑條編織,分高梁、矮梁兩種,高梁者用以肩背拾糞,矮梁者用以盛運沙土,種地濾糞,因多與糞打交道,故俗稱糞箕子。
畚箕由底起頭,包括擺米字、擰穴,選4把每把4根均勻較長的二路條子,根尖顛倒平列排開,相疊擺成米字形,順序為從下面開始,第壹把左右擺,第二把前後擺,第三、四把交叉放,條子均要挨緊排列整齊用腳尖把米字形條子踩住,用9根到11根粗細不等的紮條裏細外粗壹字排開,把根壓在米字壹橫的左下方如編織者方便,壓在米字壹橫右下方亦可,然後向右依次壓壹挑壹,轉壹圈把條子尖抿即掖到起頭的米字之橫下面此稱擰小穴。再用11根到13根粗細不等的紮條,如上法挑壓圈入米字中,此稱擰大穴,壓條時要與小穴的接頭錯開,大穴圈完,在抿條子尖的同時,用裏圈條子攬住大穴條子尖,插入米字心中以免條子散落此稱勾條,若大穴裏圈條子過細偏短,不足以攬住大穴條子,可在擰大穴中途續入壹根粗細適當的條子與大穴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