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求馬克思哲學小論文壹篇500字

求馬克思哲學小論文壹篇500字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壹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壹、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壹。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壹。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是把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

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產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壹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曲,馬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壹詞,並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

馬克思主義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誌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壹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恒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壹、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馬哲的誕生是當時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和哲學理論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

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孕育成熟的無產階級,歐洲無產階級正從壹個自在的階級逐漸成長為壹個自為的階級,工人運動興起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這壹時期自然科學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學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達爾文進化論)是對當時歐洲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概括和總結,是對人類哲學思維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的批判繼承與創造性的發展。

為馬哲的創立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直接理論來源:

以亞當 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他們的勞動價值論;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米涅、梯葉裏關於階級鬥爭作用的論述;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

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

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馬克思第壹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制。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線,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壹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論 辯證法

唯物主義自然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

存在決定思維、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這是壹切唯物主義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

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是唯物的、辯證的,也是社會的、歷史的。馬哲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壹,從而正確地、徹底地解決了哲學地基本問題,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

四、批判、開放和不斷發展的學說

批判性是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舊立新,以新物質代替舊質,是實踐的內在要求。

實踐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對外部自然的壹種否定性關系。

馬哲同時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聯系,以強烈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嚴格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及時修正某些被實踐證明業已陳舊的個別觀點和結論,以保持和發展自己學說的科學性、真理性;同時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鮮明的黨性原則,對來自各方面的反馬克思主義的和其他的錯誤觀點和理論,進行毫不含糊的批判與鬥爭,指導現實以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並在同各種錯誤的批判和鬥爭中豐富和發展自己。

馬哲是開放的理論體系,不僅要吐故還要納新。馬哲的理論活力來自實踐。是對以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成果的批判繼承,隨著發展會不斷總結新經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內容及其相應理論形式。

馬哲是不斷發展的,把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發展的學說,使之永遠同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相壹致,反對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絕對化和僵化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壹、現時代的思想智慧

馬哲是現代最先進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時代的思想智慧。

1、 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對思維對象的反復思考,又是對思維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復思考,是對思維對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復思維和反身思維的雙重含義,是思維之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辯證統壹。

2、概括功能。

哲學是人與世界關系的總體性的理論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哲學意義上的包括人在內的世界圖景。

3、 批判功能。

馬哲以壹種批判的態度對人與世界現實關系作出評價。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現存世界持批判的態度,在對現實的批判中確立作為現實之否定形態的理想,再通過實踐把理想轉變為新的現實。辯證法意義上的批判不是消極的否定。

4、 預測功能。

哲學立足於現實,又面向未來,引導著我們從現在走向未來。它可以從大體上把握人與世界關系的發展趨勢。哲學的預測不同於具體科學的預測,它更帶有宏觀整體性、綜合性、概括性的特點。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學的人生觀是馬哲即科學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人生觀是世界觀的壹個方面。

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對人生觀起根本指導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觀。社會主義、***產主義人生觀就是在馬哲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把自己的壹切智慧和力量貢獻給社會主義和***產主義事業,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產主義人生觀的核心。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是正確實現人生價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人生觀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樹立和堅定社會主義、***產主義人生觀,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自覺性,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馬哲既是認識世界又是據以改造世界的偉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中***的思想路線。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滯後或僵化,使主觀思想不斷與新的實際相符合,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證,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礎和目的,二者是辯證統壹的。既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習馬哲的根本方法。

我們只要堅持和按照馬哲所固有的科學本性和邏輯來理解它,對待它,就能在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真正地和充分地發揮它的巨大社會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高抽象。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系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系。

從實踐出發解決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壹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了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著重大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壹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系。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

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 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 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十八個基本原理:

1.物質與意識辯論關系原理;

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論關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

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系原理;

10.內因與外因相互關系原理;

11.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原理;

1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壹原理;

13.認識與實踐相互關系原理;

14.現象與本質相互關系原理;

15.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關系原理;

1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關系原理;

17.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

18.人的價值原理.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革命本性及其現實意義

壹、思辨的、直觀的和科學的實踐觀 把實踐納入哲學並使之成為核心概念,不是馬克思的創造。在馬克思以前,康德、費希特,以至青年黑格爾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這樣做了。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他們所講的實踐和馬克思講的並不是壹回事。說到底,他們都在精神範圍建構實踐,把實踐歸結為意誌的活動。這種唯心主義實踐觀,已為大家所熟知。但是,還有壹種實踐觀,它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卻似乎也很難歸入唯心主義實踐觀壹類。比如費爾巴哈,他把實踐理解為純功利的行為,是瑣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動,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汙的猶太人的賺錢活動”。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實際上是壹種直觀的實踐觀。他把當下的實踐形式,即壹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視為實踐的總體。因此,他認為實踐在本質上是排斥理論的。為了維護理論的權威,更為了其人道主義理想,費爾巴哈斷然把實踐排除在哲學的視野之外。他的這種理論失誤,人們通常只將其歸結為對實踐的偏見,即對實踐作了價值上的否定判斷;而對他的直觀的實踐觀本身則並不註意。這樣,當此種實踐觀改換面目出現時,就甚至可能會大受歡迎。 大多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是實證論的,其對實踐的見解也就必然是直觀而偏狹的。他們的壹切經濟分析都是以現實的實踐,即工業、市場和商品交換為前提的。因此,他們似乎有權責備馬克思的實踐過於抽象,因為後者把超越這壹前提作為自己哲學的立足點,亦即“ 社會化的人類或人類社會”。這樣,馬克思好像陷入了夾縫中:對於抽象的實踐觀來說,他是現實的具體的實踐觀;而對於直觀的實證的實踐觀來說,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實踐觀。如果說上述分析還只具學理意義的話,那麽當人們完全忘記了馬克思的實踐觀和直觀的實踐觀的區別,並因而用直觀實踐觀指導當前實踐時,重申兩者的區別就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概言之,馬克思的實踐觀內含著對於理論的渴求,因而是自覺的,以壹定社會目標為方向的;內含著現實普遍利益即人民大眾利益的價值導向,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內含著把個人有限生命溶入偉大的人類解放事業並從中獲得生命意義的人生導向,因而是積極的、向上的。相反,直觀的經驗的實踐觀,由於把實踐視為自發的、利己的、個體的,因而其實踐從根本上是排斥理論的,是個人利益和純粹自我的領地。 由此而引發了關於社會發展的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從直觀的實踐觀出發,社會活動本質上是個人的自發活動。每個人都是從自己出發,為實現個人利益而進入社會。正是在自發的個人利益的尖銳沖突中,人們逐漸地摸索出日漸完善的行政、法、道德等社會規範,其作用在於保護人們的自由競爭,其目的在於實現個人利益。因此,所謂“社會”不過是“抽象的遊戲規則”的同義語。這就是西方自由主義關於國家、法、歷史進步以及社會公正的基本分析。用哈耶克的話說,這是壹種“自發式擴展型人類秩序”,其中所體現的人類理性不是以建構某種特定的社會目標為特征的所謂“構成論理性主義”,而是在自發活動中不斷糾錯的所謂“進化論理性主義”。應該說,這是資本主義幾百年發展道路的真實寫照。問題在於這是不是唯壹可能的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努力,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實就在於要打破這壹迷信。我們能不能有這樣壹種選擇,即立足於“現實的普遍利益”(社會整體利益),通過較為自覺的利益協調,減少社會沖突,加速社會發展,從而不僅使落後的民族能夠獲得平等的發展權利,而且避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弊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當代中國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已經初步將這壹選擇變成了現實,而我們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目的也在於沿著這壹已經開辟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二、人類實踐的最高形式是無產階級實踐 以“現實的普遍利益”為立足點,這決不是思辨的虛構。大家知道,馬克思曾追隨費爾巴哈,用抽象的“類本質”否定資本主義的殘酷現實,並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為之辯護的實踐形式,將其稱之為“異化的活動”。但是,當馬克思越來越認識到這種批判的軟弱無力時,他轉向了實踐的觀點。他摒棄了費爾巴哈強加在現實實踐活動上的偏見,不再把工業及世界市場看作“非人的活動”,而是看作有著歷史必然性的人類實踐活動形式;他同時也克服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套在市場經濟上的光環,不把它當作人類唯壹的實踐形式,而只看作具體的歷史實踐形式之壹。馬克思之所以能采取這壹獨特而又科學的態度,關鍵在於他發現了“無產階級實踐”這壹嶄新的實踐形式。 大家知道,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無論是唯物論或唯心論都把能夠超越個人狹隘性的力量歸結為理性。只是前者為避免使理性成為純粹的精神現象,又往往對其冠之以“普遍利益”的稱謂。然而,普遍利益如果沒有從“市民社會”中獲得自己的存在方式,它就始終只是壹種思想原則和信念。但是,如果僅立足於經驗或直觀,又確實很難發現現實的普遍利益。馬克思依賴下述發現,才奠立了普遍利益的現實根據:其壹,歷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史表明,任何壹個試圖領導革命的階級,其階級利益必然這樣那樣地和人類的普遍利益相吻合。馬克思寫道,充當解放者角色的“這個階級和整個社會親如手足,打成壹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認為是社會的普遍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本身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壹卷,第464頁) 其二,無產階級能夠持久地代表人類的普遍利益,因而是唯壹能夠沖破資本主義狹隘個人關系的社會力量。馬克思關於這點的全部論證歸結到壹點,就在於無產階級是壹個“非市民社會的市民社會階級”。說其是“市民社會階級”,乃因為它是不斷壯大的經濟地位相同的現實社會力量;說其是“非市民社會階級”,乃因為它並非傳統意義上(受特定生產資料占有關系束縛)的階級,毋寧說,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著階級的消亡趨勢和現存社會的解體。馬克思還特別強調,無產階級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個具有“自我意識”的被剝削階級。這不僅因為它是首次掌握了文化和教育手段(這是資產階級所被迫賦予的)的勞動階級,還因為它是真正掌握了自我批評武器的革命階級,所以它能最終擺脫雇傭勞動關系的束縛,站到“人類解放”的歷史高度上。可見,正是因為無產階級自覺地把自己看作人,因而才能避免被“神化”的命運。馬克思並沒有將無產階級神化。 如果說,階級鬥爭並不是馬克思的發現,他的獨特貢獻僅在於論證了階級鬥爭的歷史根源,歷史暫時性以及階級消滅的現實道路,指明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的話,那麽,也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把實踐引入哲學並使之成為核心概念並非馬克思的首創,他的獨特貢獻在於發現了無產階級實踐這壹嶄新的社會實踐形式,從而揭示了實踐的直接現實性和普遍性雙重品格相統壹的內在機制。毫無疑義,實踐的形式是多樣的。有自發的、盲目的,也有

自覺的、高度組織化的;有生產的、經濟的、日常生活的,也有政治的、軍事的,以至科學教育的;有個人的、小團體的、地域性的,也有階級的、民族的,乃至全民全球性的。但是,從趨勢上、從當今時代發展的高度上看,自覺的、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實踐活動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用馬克思的話說,即“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可以不再聽憑個人利益的盲目爭鬥而自發地形成壹些規範、規則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可以依靠社會的自覺力量,通盤協調各種利益,努力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做到人民較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