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淒婉,在山谷間回響著,清越不絕。
出自:《宜都記》選自楊守敬書法。楊守敬,湖北宜都人。清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大書法家。所著《水經註疏》備受世人推崇;其書法獨拔藝林,自成壹格,享譽海內外。原文:
自黃牛灘東入西陵界,至峽口百許裏,山水紆曲,而兩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見日月,絕壁或千許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類,林木高茂,略盡冬春,猿鳴至清,山谷傳響,泠泠不絕。
所謂三峽,此其壹也。山松言:常聞峽中水疾,書記及口傳,悉以臨懼相戒,曾無稱有山水之美也。及余來踐躋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其疊崿秀峰,奇構異形,固難以辭敘。
林木蕭森,離離蔚蔚,乃在霞氣之表。仰矚俯映,彌習彌佳,流連信宿,不覺忘返。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亦當驚知己於千古矣。
譯文:
江水從黃牛灘向東流入西陵界到峽口有壹百多裏,山勢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紆回。兩岸高山重重地遮擋著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陽和月亮的。
岸上的絕壁有的高達千丈,壁上的石頭的顏色和狀態,有很多類似某種東西的形狀。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鳴叫的聲音非常清厲淒婉,在山谷間回響著,清越不絕。
(人們)所稱的“三峽”,這就是其中之壹。袁山松說:“常常聽說峽中的水流很快,書本記載以及口頭傳說都用登臨此境令人恐懼相勸告,還沒有人稱贊山水美麗。
到我來實地登臨這地方,壹到那裏,感到特別欣喜,才相信耳聞不如親眼所見。 那層疊的山崖、秀麗的山峰,奇特的結構,異常的形狀,確實很難用言辭來敘說。
山林裏樹木聳立,繁榮茂盛,竟在雲氣的外面。擡頭欣賞高山遠樹,俯身觀看江中倒影,愈熟悉這風光愈感到美好。流連了兩晚,還沒察覺忘了返回。
(我)親眼看見親身經歷的,(還)沒有過。已從中高興地欣賞到了這種奇特的景觀,是山水有靈氣,也該驚喜千古以來終於遇到知己了!”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據史書記載在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孫恩進攻滬瀆,吳郡太守袁山松築東、西滬瀆壘與之對抗,壘破兵敗,袁山松戰死,其子孫留居守廬。上海的袁姓是袁山松的後代。
袁山松,又名為袁崧,西晉吳郡太守。他性情秀遠,擅長音樂,其歌《行路難》,聽者無不落淚,與羊曇之唱樂、桓伊之挽歌,並稱"三絕"。
他不但博學能文,所著《後漢書》百篇曾被公認為不朽之作,而又精擅音樂,與當時善唱樂的羊曇,能挽歌的桓伊,被同譽為"三絕"。
賞析:
既自欣得此奇觀,山水有靈,矣當驚知己於千古矣:這樣美麗的山水景色,千古以來無人欣賞,今天作者來到這裏,喜愛之極,流連忘返。如果山水像人壹樣有感情有知覺的話。
自己的美這樣被人喜愛、被人肯定,壹定會象遇到知己壹樣高興。上文直接抒發了作者親臨“此境”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欣”“驚”兩個字來概括。
人物介紹:
楊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人,譜名開科,榜名愷,更名守敬,晚年自號鄰蘇老人。
清末民初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泉幣學家、藏書家。楊守敬壹生勤奮治學,博聞強記,以長於考證著名於世。
是壹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於壹身的大學者。他壹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壹人”,代表作《水經註疏》,是酈學史上的壹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