倜儻,讀音是tì tǎng,漢語詞語,意思是卓異、特別,灑脫不受約束的樣子。
出處:
1、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司馬遷《報任安書》
2、諸仁者於此見得倜儻分明。——《五燈會元》
3、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紀,惟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4、《資治通鑒·晉惠帝永寧元年》:“﹝劉殷﹞博通經史,性倜儻有大誌。”胡三省註:“倜儻,卓異也。”
5、清·湯之旭《尹思袁公墓誌銘》:“而參政公(袁可立子袁樞)復以倜儻嗣,興儒雅風流,才兼文武。”
6、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二》:“今天下內訌外侮,誠宜得倜儻非常之人任而使之。”
7、金·王若虛《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君鄜畤人也,開朗倜儻,久行善事。”
8、《三國誌·魏誌·阮瑀傳》:“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
9、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雲蘿公主》:“章丘李孝廉善遷,少倜儻不泥,絲竹詞曲之屬皆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