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古詩大全 - 清朝的“兵”“勇”和“八旗子弟”的區別是什麽?

清朝的“兵”“勇”和“八旗子弟”的區別是什麽?

清朝的兵制是有明顯區分的,早期的軍隊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兩種,這兩種衣服上都畫著大大的“兵”,後期隨著八旗子弟的腐敗和軍事行動的增加,原有的軍隊無論是數量還是素質都不能適應需求,於是就有了新品種“勇”。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八旗兵就是正宗東洋鬼子,綠營兵就是朝鮮韓國等二鬼子,勇就是偽軍。

滿清入關前後,軍隊主要以八旗子弟為主,八旗兵原是後金兵民合壹的社會組織制度,農時種地,戰時打仗,皇太極上位後為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八旗。現在所說的八旗子弟實則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三種類型,其中八旗滿洲地位最高,八旗蒙古次之,八旗漢軍最低。

但在入關以後八旗子弟迅速墮落,二十余萬八旗子弟不但不能履行保衛國家的重任,還提籠遛鳥、撩雞鬥狗,成了最大的紈絝群體,到了康熙平定三藩時期,八旗子弟已經毫無戰鬥力。

二鬼子綠(l)營兵成立於順治時期,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與八旗子弟不同,綠營兵歸屬於並不,將領不能隨便調動,且為世兵制,父死子繼,全部為職業軍人。

在清朝中期意以前,綠營兵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平定三藩之亂就是以綠營兵為主,無論數量戰鬥力都是紈絝的八旗子弟無法比擬的,可以說綠營兵是清廷統治中國最大的依靠。

但就待遇上說綠營兵和八旗子弟還是有明顯區分的,八旗子弟雖然紈絝但畢竟是滿人,身份決定了他們的忠心,所以分量最重,而綠營兵更接近於職業兵,占據主導地位卻無法成為核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綠營兵也走上了八旗的老路,戰鬥力逐漸下降,到了太平天國時期,無論是八旗子弟還是綠營兵,都成了水貨,面對揭竿而起的泥腿子,毫無戰鬥力。就在此時,第三股勢力登上了歷史舞臺。

勇!

勇誕生於雍正乾隆時期,早期的勇地位很低,打仗用人就招募,戰爭結束就地解散,絕對的臨時工,編制待遇都很差。

勇身份的轉折來自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作為清廷最倚重的平叛部隊,曾國藩改非正式的鄉勇為練勇(即湘軍),定兵制,發餉糧,稱為勇營。從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為國家的主要軍事力量。勇營的特點是拿國家餉的私募武裝,所謂“兵為將有”,士兵和軍官只忠於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湘軍淮軍都屬於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