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讀yòu。
漢字中的釉,其含義是指有油狀的光澤,所以用"油"字來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澤,但又因為"油"字代表食物,經後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為"釉"字。
“釉”是陶瓷制品上的玻璃態薄層,它的形成是由於把特種物質塗在制品上,並用高溫燒成的方法使它牢固在制品表面。
釉的化學組成為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經溫式球磨調成油漿,用浸、噴、澆等方法施於坯體表面焙燒而成。
由於所含金屬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燒成氣氛的各異,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白釉其實是無色透明釉)。
瓷器釉彩的主要起源:
1、白釉:大約在北齊,古人才燒出相對意義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撐起了半壁江山;五代到北宋白瓷以邢窯、定窯為代表; 憑借景德鎮潔白如雪的高嶺土,元代的樞府釉、明永樂的甜白釉,均領壹時之風騷。 17、18世紀,福建德化白瓷異軍突起,大量出口歐洲各國,“中國白”之名對西方產生過巨大影響。
2、黑釉:黑瓷早在東漢就已出現。東晉的德清黑釉率先舉起壹面大旗,至唐代黑釉燒造已不再有技術障礙。 宋之黑釉首推建盞,其原因在於宋代飲茶習俗的改良。在大環境影響下,遼金元的漁獵文化中也見黑釉。 康熙壹朝,景德鎮燒造出著名的黑釉——烏金釉。以質量論,烏金釉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青釉:寬泛地說,商代已出現原始青瓷。唐代越窯青瓷被茶聖陸羽譽為如冰似玉,並最終成就了傳奇的秘色瓷。 從科學意義上講,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鈞都屬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龍泉青瓷堪宋代民窯青瓷之代表。 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淺,可分為豆青、東青、粉青。單用壹種色彩作為表現手段,青瓷在古往今來的各色瓷器中無疑是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