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發餉的時候都灌輸“是袁宮保給的餉”,這肯定是不可能的,只是《走向***和》裏的橋段。但袁世凱基本上把北洋新軍變成了自己的私人軍隊,這壹點是確切無疑的。要達成這個目標,袁世凱需要做很多事情,但不可能低級到發餉的時候讓士兵集體這麽喊的地步,他也不需要這麽做。
對袁世凱來說,控制北洋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麽呢?就是人事,北洋軍的各級將領基本上都是袁世凱自己找來的,包括王士珍、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這些人,都不是朝廷安插到北洋軍來的,而是袁世凱自己找來的。只要能夠保持各級將領對他的個人忠誠,讓他們把對袁世凱個人的忠誠放到對國家的忠誠之上,袁世凱的利益就有保證。
徐世昌也壹樣。徐世昌壹度離開了袁家,走了點門路,出去當官,但並不順利。袁世凱受命練兵的時候,又找到了他,他馬上就欣然答應了。原因也不難理解,跟著袁世凱混,前途要比他自己在晚清的官場上摸爬滾打好得多。跟著袁世凱混了幾年之後,到清朝滅亡時,徐世昌甚至已經被袁世凱利用他個人的關系,升到了東三省總督的高位。
但這不是袁世凱的北洋軍獨有的現象,而是從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湘軍開始就已經出現的問題。湘軍將領雖然也有朝廷的各種職銜,享受朝廷給的待遇,但湘軍各級將領基本上是建立在師生、親戚這種私人關系基礎上的。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這種私人關系基礎上的忠誠度比較可靠壹些,相互之間的支援也更積極壹些。
小站練兵初見成效之後,清廷擔心袁世凱尾大不掉,尤其是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不肯奉詔對八國聯軍作戰,讓慈禧太後懷疑袁世凱的用心,於是朝廷下令全國各省紛紛編練新軍,所需財政負擔從各省本應解繳中央的稅款中截留。這樣做雖然可以給清廷續命,但本質上等於把全國藩鎮化了,也為後來軍閥割據留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