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 [jué]。
拓展“絕”字的演變:
“絕”甲骨文為會意字,左部像壹束絲(“糸”),右部是“刀”,整個字表示用刀將絲隔斷,義為斷絕。
在甲骨蔔辭中有“絕”字出現,但用法不明,有待考證。如合二六三中的蔔辭“有絕”,乙八三七〇中的蔔辭“丁亥蔔丙貞子商亡絕在禍”。金文的“絕”,是在兩組絲線之間加壹把刀,明確表示用刀割斷絲縷。《說文解字》古文由此演變而來,但《說文》古文所從的“刀”訛變。
篆文從糸、從刀,右下部的“卩(jié)”是聲旁(從段玉裁說)。
絕字現代的寫法是絞絲旁壹個色字,這種寫法由來已久,漢代已經出現。但這種寫法和絕字的意義似乎並無聯系,絕的右旁,在小篆中是“刀”和“卩”,不是“色”。而所以時代較早的工具書,比如《康熙字典》就認為絕字不是“色絲”。?
絕有很多的引申義。
由本義斷絲,引申為壹般的斷絕。後來由“斷絕”引申出“盡”、“盡頭”之義,如“絕處逢生”。
又由“盡頭”引申為修飾語,表示到了極點,不能再超過或繼續的意思,如:絕癥、絕地,此外還有如“絕招”“絕藝”“絕妙”等。
後來又由“盡頭”、“極點”引申作副詞,表示沒有余地,這些句子的後面常跟有否定詞,如“絕無此意”“絕不罷休”“絕無僅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