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誌超是李鴻章同鄉,安徽合肥人,長得五大三粗,猛力過人,人送外號?葉大呆子?。呆不呆的暫且拋開不論,葉誌超的運氣確實不錯,參加團練後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被土銃擊中腰部,當即倒在地上。當人們都以為葉大呆子被打死了,他卻從地上突然站了起來,繼續投入戰鬥。事後查明,土銃槍彈擊中的只是腰刀,他本人卻毫發無傷。團練頭目由此認定,葉誌超不是凡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此後每次戰鬥都讓葉誌超沖鋒在前,屢建戰功。隨著時間的推移,葉誌超覺得地方團練難成氣候,於是前往江蘇投奔小舅子孫益壽。孫是淮軍樹字營副將,他委任葉誌超為前營幫帶。在淮軍收復常州、太倉及救援浙江戰鬥中,葉誌超逢戰必從且勇猛無畏,立下大小戰功無數,改帶馬隊新左營。平定太平天國後,葉誌超隨劉銘傳進剿撚軍。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日,遵王賴文光率東撚軍突圍至張橋,葉誌超率軍沖入東撚軍陣地,展開肉搏戰。在身受矛傷的情況下,仍奮力苦戰,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撚軍擊敗。次日,賴文光率殘部突圍至揚州東北灣頭受傷被俘,余部乘大霧向天長方向退卻。葉誌超率馬隊在背後窮追不舍,在天長、汊河等地擒斬殘兵,徹底將東撚軍剿平。戰後論功行賞,葉誌超獲賜?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盡先題奏。
剿平東撚軍後,葉誌超又參加了剿平西撚軍的戰鬥且屢立戰功。撚軍平定後,李鴻章將其留在北洋,派為馬隊統領。光緒元年(1875年),署直隸正定鎮總兵,率軍駐防天津新城。光緒十五年(1889年),晉升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光緒十七年(1891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教民起義,葉誌超受命前往鎮壓,不到壹個月時間,收復熱河全境,擒教民首領李國珍,將其車裂。清廷賞穿黃馬卦,授騎都尉世職。總體來說,葉誌超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作戰勇猛,輕傷不下火線,漸次剿平東西撚軍並鎮壓熱河教民起義,是李鴻章在淮軍中培養出來的壹名悍將。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求出兵援助。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得到日方?必無他意?的保證下,於五月底派遣葉誌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余人,開赴朝鮮牙山鎮壓東學黨起義。不料,6月10日,朝鮮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被平息下去。按說無戰可打,清軍應該及時撤退。然而,李鴻章卻希望中日雙方能夠同時撤軍,這給日軍發動戰爭帶來了可乘之機。
6月23日,日本派遣軍從海陸兩端向駐守牙山的清軍發動突襲,葉誌超聽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遂聽從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的建議,留聶士成部在成歡驛阻擊日軍,主力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到達平壤後,他向李鴻章謊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余人?。與此同時,清朝四路援軍也到達平壤與葉誌超匯合,總兵力達35營,15000余人,清廷委任葉誌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打了敗戰還獲嘉獎晉級的葉誌超為此怡然自得,每日置酒會尋歡作樂,對嚴峻的戰爭形勢和敵情不作分析和研究,僅僅是環繞炮臺修築了壹些簡單的營壘,消極防禦。援軍太原鎮總兵馬玉昆、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和河州鎮總兵衛汝貴因葉誌超謊報軍情而獲得平壤清軍總統頭銜皆不服氣。
當時日軍在朝部隊只有壹個混成旅,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光緒帝數次催促進軍漢城,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也建議趁日軍兵力薄弱之機快速進兵。葉誌超在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指導下,既不主動進軍,也不對戰守進行布置,坐失戰機。直到日軍逼近時,才令左寶貴率奉軍守城北玄武門壹帶,衛汝貴率盛軍守城西及西南面,馬玉昆率毅軍守城東及大同江岸,自己居中調度。9月15日,日軍完成對平壤的包圍,開始發動進攻,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壹是大同江南岸戰場;二是玄武門外戰場;三是城西南戰場。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混成旅團,隨後日軍再次組織進攻,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再度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難以推進。大同江南岸戰場,清軍與日軍的戰況可以用不分伯仲,互有死傷來概括。
玄武門戰場是日軍的主攻方向,集結了較為優勢的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上玄武門指揮戰鬥,交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先後陣亡,隨即玄武門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玄武門戰場以清軍失利而告終。
城西南戰場,日本第五師團與清軍馬隊展開激烈交戰,日軍指揮官見戰鬥呈膠著態勢,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城西南戰場跟大同江南岸戰場壹樣,也是不分伯仲的態勢。然而,清軍駐平壤各軍總統葉誌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樹起白旗停止抵抗,主動向日軍投降。隨即又下令各軍棄城向北潛逃,將大小炮40尊、槍萬余支,和壹應糧餉白白送給日軍。上當受騙後的日軍在清兵退路上設下埋伏,撤退的清軍在夜間遭到伏擊而陣腳大亂,死傷2500余人,壹潰而不可收拾,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而告終。僥幸逃脫的葉誌超在6天內狂奔五百余裏,壹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江回國,贏得了?逃跑將軍?的惡名。
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裏,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清史稿》站在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說,平壤之戰中的清軍很難擋住日軍的進攻,但如果葉誌超舉措得當,提前布局並積極備戰,取得全身而退的戰果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退壹步來說,即使平壤失守,還有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安州可以阻擊日軍。聶士成在撤退途中曾提出?固守安州,轉敗為勝?的建議,只可惜被日軍嚇的猶如驚弓之鳥的葉誌超根本沒有采納。
事實上,平壤之戰大敗與李鴻章的授意有著莫大的幹系。早在派遣葉誌超率部前往朝鮮時,他因不願前去請求幕僚周馥前去遊說,李鴻章卻說:?亦未必便戰,何怯!?意思是說:也沒有說壹定要開戰,有什麽好怕的。葉誌超聽到這話才勉強應允赴朝,這說明他原本是抱著出國逛壹圈的心思來的,根本沒想到會跟日軍惡戰。這也是他在平壤之戰前夜夜笙歌,消極防禦的原因之壹,在他內心深處壹直覺得大帥壹定會通過歐美各國調停中日關系,達成***同撤軍的目的。日本當時經過明治維新,無論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跟葉誌超昔時鎮壓的太平軍和撚軍是截然不同的。葉誌超鎮壓太平軍時,太平天國已到晚期,軍隊中鮮少有當初那般悍不畏死的廣西老兄弟。撚軍更是強弩之末,利用流動作戰的方式四處流竄。
綜上所述,葉誌超主觀上消極防禦,舉措失宜,是導致清軍在平壤之戰中大敗的主要原因。此外,李鴻章寄希望於各國調停,中日雙方的軍事實力懸殊是次要原因。至於狂奔五百余裏的不當行為,只能說明葉誌超的心理防線已被日軍徹底擊潰,寧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惡名,也絕不願把五大三粗的身板留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平壤之戰大敗的消息傳至京城,清廷詔諭將葉誌超革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未獲允準。1895年,葉誌超被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為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釋放出獄,次年病故於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