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襲(拼音:xí),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最早見於金文。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後引申為重疊、重復、承襲等義。
2、形聲字。西周金文及籀文所見從衣,_聲。《說文》小篆從衣,_省聲。漢代以降承襲省聲寫法,或下形上省聲,或外形內省聲。楷書以下形上省聲結體。楷書簡體把省聲“龍”寫作“龍”。本義表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邊的內衣。《說文》:“襲,左衽袍。”朱駿聲通訓定聲:“凡殮死者,左衽不紐。”段玉裁註:“袍,褻衣也。”又表示給死者穿衣。《釋名·釋喪制》:“衣屍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由以衣周匝覆之引申為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鄭玄註:“重衣。”由此又引申為重疊、重復、承襲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