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位於我國雲南邊陲,瀾滄江流域,橫斷山脈余脈向東南延伸部分,這裏的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受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地殼較為活躍,地震非常頻繁,較其它省份要多很多。下面我們看壹張地圖:
從我國大地構造來看,西雙版納屬於羌塘板塊的延伸部分,與揚子板塊相接,板塊交接地帶本身就是“多事之秋”,歷史上發生規模較大的地震,與板塊交接帶有關,而且次數非常多。看下圖:
我們采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arcGIS軟件統計了西雙版納地區Ml(地方性震級)5級以上地震次數,用紅色圓圈表示,如上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5級以上地震密密麻麻,次數非常多。
7級以上地震發生了5次。
6級~7級地震發生了25次。
5級~6級地震發生了大約70次以上。
5級以下地震可能上千次之多。
如果從時間上來看,7級以上地震主要發生在最近100年裏。
1941年10月,雲南臨滄市耿馬縣 震級 [Ml] 7.12級
1941年11月,雲南普洱市瀾滄縣 震級 [Ml] 7.12級
1988年12月,雲南臨滄市滄源縣 震級 [Ml] 7.30級
1988年12月,雲南普洱市瀾滄縣 震級 [Ml] 7.47級
1950年,緬甸撣邦 震級 [Ml] 7.12級
6級地震與7級地震發生的時間相接近,也是近百年裏,最近的壹次地震也是在30多年前,表明近期地震活動開始加劇。
上圖,造成西雙版納地區這麽地震,與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有直接關系,在這次造山運動中,形成了距今200多萬年前的斷裂帶,如晚更新世的普洱斷裂和普文斷裂 、汗母壩斷裂等北西向斷裂帶,距今1萬年前的全新世北西向猛遮斷裂。這些斷裂帶方向大致與山脈、河流(瀾滄江)相壹致,從時間上來看,年代較近,表明印度板塊還在向歐亞板塊碰撞、擠壓,並向四周傳導,受其影響,西雙版納地區出現了非常多的斷裂帶。
值得壹提的是猛遮斷裂,這是壹條近1萬年前形成的,目前非常活躍,在這條斷裂帶上發生了5次7級以上大地震。而其它斷裂帶上,也在持續不斷的6級以上破壞性地震發生。
西雙版納地區地震非常多,希望大家多多註意安全,平時建房、修建小水庫、擋水壩多註意防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