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拼音:qìn)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沁”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從水,心聲。本義為沁水。另有滲入;浸潤;頭向下垂;納入水中等義。
“沁”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沁”造字法為形聲。字從氵(水)從心(中心,內裏),心兼表聲。表示“從內部滲透出來的水。”本意是滲入,後引申為香氣或液體等的滲入或透出,如:沁人心脾。也有頭向下垂的含義,如:沁著頭。
說文解字註:
(沁)沁水。出上黨榖遠羊頭山。東南入河。今山西沁州沁源縣縣城南故榖遠城,漢縣也。前誌榖遠下曰:“羊頭山世靡谷。沁水所出。東南至熒陽入河。過郡三。行九百七十裏。”三郡:上黨、河內、河南也。
《水經》曰:“沁水出上黨涅縣謁戾山。南過榖遠縣東。至熒陽縣北。東入於河。”按,《水經》及註皆雲至熒陽入河,師古據唐時在懷?武陟入河,疑轉寫錯誤,非也,古水道與唐時不同耳。
《山海經》、《水經》舉涅謁戾山,班、許舉榖遠羊頭山者,羊頭卽謁戾也。戴先生曰:“山在今武鄉縣西百二十裏,西北接祁縣平遙縣,西南接沁源縣,壹名麓臺山,迤邐而西為綿山。其北為介休縣,西為靈石縣,皆謁戾山也。”
今沁水出沁州沁源縣西北百裏之綿山東谷,西南流經平陽府嶽陽縣東,又折而東南經澤州府沁水縣東,又南經陽城縣東而入河南懷慶府畍,歷濟源縣東北,又南經府城北,又東南經武陟縣東、修武縣西,而入於河。與唐時入河處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