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八旗是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壹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頭旗,上三旗之首。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壹,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壹。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多爾袞病逝後,順治就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此後清代就成了定制。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壹,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壹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壹,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旗和鑲黃旗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是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壹。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壹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擴展資料: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當中因族源不同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滿洲、蒙古、漢軍同屬壹旗,旗色亦相同,惟從軍、入仕待遇略有不同。八旗軍人數最多時有27萬人。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又稱旗人,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閑的紈絝子弟。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壹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壹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壹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赤裸裸顯示了滿族落後的部落制度,淋漓盡致的刻畫了狹隘民族主義以及對漢族的壓榨。
百度百科-八旗子弟 (八旗旗人及其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