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產地
為姜科植物閉鞘姜的根莖。
秋季采挖,去凈莖葉、須根,曬幹或鮮用,或切片曬幹。
生於海拔45-1700m的疏林下、山谷陰濕地、路邊草叢、荒坡、水溝邊。
分布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別名樟柳頭 、 白石筍、廣東商陸、觀音姜、山冬筍、橫柯、像甘庶、老媽媽拐棍、毛姜、石筍
原形態
閉鞘姜,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3m。莖基部近木質,上部常分枝。葉片長圓形或披針形,長5-20cm,寬6-10cm,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近圓形,全緣,平行羽狀脈由中央斜出,下面密被絹毛;葉鞘封閉。穗狀花序頂生,橢圓形或卵形,長5-15cm;苞片卵形,紅色,長約2cm,被短柔毛,具厚而銳利的短尖頭,每1苞片內有花1朵;小苞片長1.2-1.5cm;花萼革質,紅色,長1.8-2cm,3裂,嫩時被絨毛;花冠管長約1cm,裂片長約5cm,白色或紅色;唇喇叭形,白色,長6.5-9cm,先端具裂齒及皺波紋;雄蕊花瓣狀,長約4.5cm,寬約1.3cm,上面被短柔毛,白色,基部橙黃色。,蒴果稍木質,長約1.3cm,紅色。種子黟 以,光亮,長約3mm。花期7-9月,果期9-11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匯編》
辛、酸,微寒。有小毒。
利水消腫,解毒止癢。用於百日咳,腎炎水腫,尿路感染,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外用治蕁麻疹,瘡癤腫毒,中耳炎。
《中藥大辭典》
味辛,性平,有毒。"
行水消腫。治水腫臌脹,白濁,癰腫惡瘡。
《中華本草》
味辛;性寒;有毒。歸腎經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主水腫膨脹;淋癥;白濁;癰腫惡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口搗敷;或搗汁滴耳。
註意
孕婦及脾胃虛弱者禁服,不宜過量及服用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