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壹個寓言,意味雋永,讓人回味無窮。它講的是壹群鳥兒互相指責、批評的故事。比如在鸚鵡的眼裏喜鵲是奴顏媚骨,在百靈看來鸚鵡又是人雲亦雲,如此等等,不壹而足。也許地在這些鳥兒眼中孔雀也有缺點,就是尾巴太美。
我非公冶長,但聽了鳥語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輩人中像鳥的還算少嗎?常見有的人,寬於律己,嚴以待人,凡是敝帚必然自珍自誇,凡是他人必然求全責備,時而感世傷懷,時而悲天憫人,時而怨物,時而自嗟,總而言之,昂昂然天地間惟我獨尊,世間萬物難入他的紅眼。我要奉勸這樣的人:“牢騷太盛防腸斷”啊!
只看到別人的不足與缺憾,試問這種情緒的產生是源於世界上的不圓滿還是心靈上的不完滿?上古神話中說鴻蒙之初,天不滿於東西,地陷於西北;古人也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又何必囿於成見不肯多壹分包涵呢? 梅堯臣有壹句名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它歷來為人激賞,我想除了詩本身的工巧外,還因為它包含著壹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哲理:事物各有短長。梅臯和司馬相如都是才華橫溢的名賦家,都曾以文章驚海內,而兩個人也並非十全十美,“梅臯敏而不工,相如工而不敏”。我們怎麽能因為梅臯“不工”就否認他的“敏”,或因為相如的“不敏”就看不到他的“工”呢?
如果我們都能全面寬容地正確看待他人和自己,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攻訐甚至械鬥嗎?鳥兒的互相指責正是我們的壹面鏡子,應該看到我輩人中雖多朽木之才,我輩人中也頗多龍鳳。不要做只看到別人缺點的“放大鏡”吧。要知道鳥無完鳥,人也無完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