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健康知識講座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起知識點,應該沒有人不熟悉吧?知識點是傳遞信息的基本單位,知識點對提高學習導航具有重要的作用。那麽,都有哪些知識點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老人心理健康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年心理學及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是研究老年人心理活動的變化、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老年人要使自己身心健康,延緩衰老,首先要認識和掌握本身生理上、心理上的特點,進行自我調節,提高生活質量。幫助老年朋友們做到這壹點,也正是我們老年大學開設老年心理保健知識課的目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飽經滄桑的老人既獲得了寶貴的成功經驗,也得到了深刻的失敗教訓,這些就形成了他們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壹些特征。根據心理專家觀察研究發現,壹般老年人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腦功能下降,記憶力衰退。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癥狀,精神易興奮和易疲勞交織。易興奮主要表現為聯想與回憶增多,思維內容雜亂無意義,感到苦惱;註意力不集中,易受無關因素的幹擾;對外界的聲光等刺激反應敏感,情緒易激動。精神疲勞是腦功能衰退的主要表現,有時還伴有軀體疲勞。如煩惱、緊張,甚至苦悶、壓抑,休息不好,看書就打呵欠,腦子裏雜亂無章,昏沈沈的;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思維缺乏創造性,但是對綜合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影響較小。
(2)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經常被負面情緒控制。易激怒,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或易哭泣,經常產生抑郁、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和恐懼等心理。(案例略)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不易被環境激發熱情,還經常出現消極言行。
(3)趨向保守,固執已見
許多老年人在多年的社會實踐中,養成了壹定的生活作風和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作風習慣不斷受到強化。因此,他們在評價處理事物時,往往容易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很難正確認識和適應生活現狀。常常沈湎於舊事,悔恨無法挽回的美好的過去。稍有成就者則變得高傲自大,拒聽逆耳良言。還有部分人變成“老頑童”,言語、行為幼稚。但大多數老年人還是通情達理的,只要經過認真研究、討論,他們也會放棄己見,服從真理。(案例略)
(4)感覺敏銳,判斷準確
大部分老年人都感覺敏銳,他們能夠運用壹生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指導後來的實踐,經過周密考慮,更深刻地認識當前事物,準確判斷,避免失誤,做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
(5)喜安靜、懼孤獨,不耐寂寞
心理專家研究發現,多數老年人由於神經抑制高於興奮,故不喜歡嘈雜、喧鬧的環境,願意在安靜、清閑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些老年人當離開他們為之奮鬥壹生的工作崗位時,往往若有所失,產生孤獨寂寞之感。在家庭中,不少老年人既願 意享受兒孫繞膝之樂,又對持續喧鬧的環境,感到心煩意亂。(案例略)
(6)希望健康長壽
能夠看到自己從事過的事業蓬勃發展,看到社會的進步與兒孫們的茁壯成長,是老年人的***同心願。因些他們都希望自己有壹個健康的身體,壹旦生了病則希望盡快痊愈,不留後遺癥,不給後輩增加負擔,盡可能達到延年益壽,能夠看到自己願望的實現。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壹般而言,壹個人在進入老年期後,大致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角色轉換階段、適應階段、重新計劃人生階段和穩定階段。老年人在經歷這四個階段過程中,由於生理和心理的難以適應和逐漸老化,便容易出現壹些心理問題。
首先,社會角色的轉變導致心理的不適。老年人退休後壹般需要四個階段才能穩定下來。
第壹個階段是期待期(也就是退休前期,大概半年的時間)。自願退休或是急切盼望退休的老人常常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等待退休,他們大多已經在工作中充分獲得了滿足,實現了自我價值或是厭倦了工作因而他們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退休;而對那些不願意退休者的心理則十分矛盾了,他們往往擔心因喪失工作導致社會地位的改變而失去現有的壹切。(案例略)
第二個階段是退休期。(也就是正式退休那壹天)。有的老人想到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可怕,“天天無所事事,人生還有什麽意義啊”;有的老人卻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想著“終於可以出門轉轉了,是先去雲南還是先去內蒙?”開始籌劃旅遊線路,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第三個階段是適應期。(大概壹年左右)。從壹個熟悉的工作環境中退到家庭這樣壹個小圈子裏,生活內容和生活的節律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都有很大的不同。這時,老年人就會感到無所事事,無所適從,產生了煩躁、焦慮、抑郁等情緒。適應期的時間也是因人而異,有人容易調整,有人難以調整,對於那些事業心強,興趣愛好比較窄,退休後又整天待在家裏,很少和人溝通聯系的人,適應性就差些。對那些性格開朗,興趣廣泛,愛活動坐不住的人就很容易適應了,所以在適應期這壹階段,主要是要接受現實,敢於面對,敢於承認,平穩地“軟著陸”,要適當地降低期望值,要走出去,多交朋友,了解社會,把註意力放在社會層面上。總之,快樂和開心沒有人送給妳,只能靠自己去找。
第四個階段是穩定期。“即退之,則安之”,老人在經歷了壹段時間的痛苦心理掙紮後,認識到了由於種種原因自己目前的狀況已不可能改變了,於是漸漸習慣下來把註意力移到家庭圈子裏,或是尋找人生的第二個別樣的春天。
其次,家庭和家庭關系導致的心理不適。
家庭是老年人退休後的主要生活場所。老年人的生活及其心理健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的結構、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系及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影響。
壹是夫妻關系。老年人夫婦間的恩愛程度如何、喪偶老人能否再婚及再婚後的夫妻關系是否融洽等都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二是與子女間的關系。由於社會文化的影響,老年人與其子女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值得關註。很多老年人為子女操心勞神,直至心疲力竭;晚年喪子或子女患病,或是子女為爭財產而不顧骨肉手足之情等都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還有就是子女不孝或是婆媳關系緊張都會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三是與孫輩人之間的關系。很多老年人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孫輩身上,但由於社會文化及教育背景的差異,在思想觀念上很容易與孫輩們發生分歧。有些老人看不慣孫輩們的嬌生慣養,看不慣孫輩們的衣著打扮、行為舉止,往往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
第三,衰老、疾病及其心理反應
首先,衰老與老年人的心理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下降、聽覺遲鈍、動作反應緩慢、與社會接觸減少。所有這些衰老變化都可能引起老年人情緒上的焦慮、抑郁和孤獨感。
二是,疾病對老年人心理的影響。有的疾病能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心理機能。如患腦動脈硬化癥,由於腦組織供血不足,能引起老年人記憶力減退,嚴重的甚至造成癡呆。有些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常出現心情急躁不安。有些老人由於長期患病,甚至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便覺得成為家人的累贅,感覺到前途無望、心情焦慮、抑郁等。
老年人常見的心理變化
年齡增長,體質衰弱,老年人的心理也隨之出現壹些變化,據研究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產生衰老感。
我們經常聽見壹些老年朋友發這樣的感慨:“我已經老了,不中用了啊!”這是老年人主觀上產生的衰老感,即自己意識到自己老了。老年人產生衰老感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身心狀態的變化,感知能力下降。如,頭發由青絲變成花白,健步如飛變成步履蹣跚,精神飽滿變成氣力衰弱等。
其次是生活、工作及社會環境的改變。如,退休賦閑,與子女分居,親人朋友的離世等。
還有就是周圍的人把自己奉為老人,處處被當作老人看待,衰老感便在他人的“老同誌”、“ 老師傅”、“老先生”的叫聲中產生。
衰老感的產生是壹個人精神衰老,失去了生活的動力和積極性的開始。因為衰老感無形中使人的意誌衰退,情緒消沈,甚至使老人生理衰老、心理功能降低,或是出現新的疾病。
(2)孤獨寂寞。
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淒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壹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於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生壹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郁、絕望。(案例略)
(3)空虛無聊。
這種問題多見於退休不久或對退休缺乏足夠思想準備的老人。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突然轉入到松散、無規律的生活狀態,壹時很難以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壹樣,東碰碰、西撞撞,他們經常感到時間過得很慢,度日如年。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沈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長期持續下去,不但會加速衰老,有時還可能使老人產生自殺的念頭,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案例略)
(4)情緒多變。
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後壹個階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壹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於低沈,這與他們的歷史經歷和現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於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等,少數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實抱有對立的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後輩、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5)人老健忘。
老年人健忘通常是老年人自然衰老的表現。老年人的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障礙,也叫近事遺忘。也就是說老年人遺忘的主要是近期發生的事情,新接觸的事物或是學習的知識,特別是人名、地名、數字等沒有特殊定義或是難以引起聯想的東西都忘得特別快。但是,對於那些陳年舊事卻往往記憶猶新,說起來繪聲繪色,活靈活現。而對這些遠事記憶的影響只有在發生大腦器質性疾病時,才會發生,即出現遠事遺忘。這是老年人健忘的壹個規律。
(6)人老話多。
人到了壹定歲數之後,就會變得喜歡嘮叨,總愛懷舊,而且還更加“立場堅定”。老年人由於精力有限,對許多事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於是他們只好借助語言來表達自己,以引起他人的'註意,求得心理的平衡,有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聽他人之言;老人們歲數大了,能做的事情少了,子女很少在身邊,為了排除寂寞,也只能借助於嘮叨;老年人總是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炫耀以往的輝煌,也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慰藉,以填補現實生活的空虛;還有就是老年人雖然都說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但他們還是在不停地嘮叨以向死神證明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老年人的這種嘮叨、言語混亂是其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混亂的表現。作為老年人應盡量控制自己,當然年輕人更應該予以諒解。
(7)睡眠不調。
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我們經常聽到老年朋友們說:“我總是夜裏兩點就起床看書”、“我壹晚上得醒好幾次,不能有壹點動靜”、“我晚上總是失眠,白天睡也睡不著”、“睡眠不好幹什麽都沒精神”、“年輕的時候就沒覺得困過,現在可好,壹天睡十幾個小時,還是發困”……這些都是老年人常見的睡眠不調的狀況:睡眠少,睡眠淺,易驚醒,晚上不能入睡,白天沒精神,或者是黑白顛倒,晚上不睡,白天又嗜睡等,老年人的睡眠不調是老年人腦功能自然衰退的征兆。當然老年人睡眠不調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系。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個心理特征必須和諧而統壹,生活中才能體驗出幸福感和滿足感。例如壹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具有壹定的學習能力。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須不斷學習。比如: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夠客觀分析自己的能力,並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能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對自身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郁情緒。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要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家庭條件及相應的社會環境來制定生活目標。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這樣壹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壹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老年人退休在家,有著過多的空閑時間,常常產生抑郁或焦慮情緒。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為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現如今,老年人壹半以上是處於空巢的生活狀態。孤獨、無助、無望、自卑、自責,是空巢老人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具體有哪些呢?下面來看壹下。
1、老年抑郁癥
作為第壹代獨生子女,很多80後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無盡的寵愛,甚至成人、工作後還享受著父母的照料。不少父母都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養老積蓄“奉獻”出來,為孩子買房、買車,然而,對孩子如此的關愛,換來的卻是“獨守空房”,老人的心理落差自然很大,尤其是在生病或出意外時,由於得不到子女的照顧,會因此產生被遺棄的心理,或感到孤苦伶仃而自悲、自憐等。
“家裏靜悄悄,沒有壹點生氣,空巢老人有心裏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事可打發。這樣的老人很容易出現抑郁癥狀:感到孤獨、精神寂寞、覺得生活沒意思、經常回想往事、悲觀厭世。有的老人甚至會產生自殺行為。”朱建忠提醒,空巢老人最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是老年抑郁癥。
2、患病率增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機體各項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壓病、糖尿病、心臟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這些疾病壹旦形成,則很難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癥,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既損害了老年人的軀體健康,又影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3、空巢綜合癥
空巢綜合癥不是單壹的焦慮、抑郁強迫、疑病,而是焦慮、抑郁、孤獨、寂寞、行為退縮等多組癥狀。空巢綜合癥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愛。愛是生命質量的組成部分。缺乏愛,使空巢老人心身健康受到了影響,生命質量低下 。空巢綜合征表現出抑郁、惆悵、及行為退縮,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陷入無欲、無望、無助、無趣的狀態,嚴重的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甚至會引發老年癡呆。
二、關註老年抑郁癥的危險“信號”
老年抑郁癥的主要表現是:情緒低落、煩躁、焦慮不安、精神不振、對什麽事情都不感興趣、總覺得睡眠不夠、反應遲緩、敏感多疑、老覺得身體不舒服等等。
由於老年抑郁癥表現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視,從而錯失了治療時機。要想發現老年抑郁癥的“蛛絲馬跡”,就要留意以下“危險信號”。
1、性情突變、常常自責
如果壹個平常性格開朗的老人,突然變得回避人群、懶言少語,並且常常獨自哭泣,甚至說自己犯了大罪,對不起眾人。如果他所說的“大罪”其實只是壹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陳年舊事,那麽家人就要對此引起註意,及時帶老人到專科醫院就診。
2、老覺得身體這裏或那裏不舒服
老覺得身體有不適感,如胃腸道系統不適:腹脹腹瀉,厭食惡心;心血管系統不適:心慌、憋氣、胸悶、壓迫、難受感等;運動系統不適:腰背痛、頭頸痛、全身肌肉痛等;植物神經系統不適:全身忽冷忽熱、出汗等。而經過各種檢查,往往查不出有什麽大問題。
3、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
莫名其妙地煩躁、焦慮不安、緊張擔心,例如擔心自己的錢不夠花、子女不能照顧自己、自己做不了家務、家人會出意外等。這些在旁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擔心的事,患者卻因此整日坐臥不安、茶飯不思,甚至出現自傷或自殺傾向。
4、覺得自己腦力減退、精力下降
患者會覺得記憶力減退、智能下降,感覺腦子變慢了,什麽都記不住。與老年癡呆癥不同的是,抑郁癥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存在記憶力、智能方面的問題,而且隨著抑郁癥癥狀的緩解,他們的記憶力、智能能夠逐漸恢復。
除了感覺腦力減退外,患者常常還會覺得精力不足、疲乏無力,嚴重者終日臥床不起,事事都要人服侍。他們不僅將自身的情況想像得嚴重化,還會出現旁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想法,例如認為自己的腸子腐爛了,已經病入膏肓了,或者自己變成了窮光蛋等。
其實,空巢老人最渴望的就是子女的關心和陪伴,我建議,不妨多抽空回家陪陪自己的老父母親,沒有父母親就沒有今天的自己。
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1、獨居老人容易出現哪些心理問題
1.1、較重的失落感
從而幹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沈默寡言,足不出戶。
1.2、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棄的心理。
1.3、“懷舊心理”
他們往往沈湎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郁情緒。
1.4、變得孤僻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怪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
1.5、多疑和敏感
多疑有兩種情況:壹種是不相信自己患的病;另壹種則認為自己的病情比醫生說的更嚴重。此狀態多在疾病發作緩解後出現,別人低聲說話,會認為在議論自己或隱瞞自己的病情等。這種情況約占30%。
1.6、心理行為偏離
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性格病態:處事認真的變成固執生硬、急躁、乖僻;文雅清高的變得不愛交際;性格隨和的發展成任性粗野等。
2、獨居老人心理問題易引發哪些疾病
2.1、引發慢性疾病
獨居中老年群體缺乏與人甚至是與子女的溝通,易與他人或者子女產生矛盾,進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更讓老人覺得無助、無力,容易產生對自己和生活厭倦的情緒,不能及時調節排解,就容易導致抑郁,進入惡性循環。
2.2、行為退化或角色過度
往往由於疾病發作、病情危重、生死難測,患者完全處於被動狀態,缺乏主見和信心,要求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並且事事都依賴別人去做。約占60%。
2.3、諱疾忌醫
老年人心理、身體健康問題被忽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是老人拒絕承認自己有問題,也排斥“看病”。我國老年人中70%患有慢性老年病,15%患嚴重疾病。慢性疾病伴有不可逆的並發癥,需要終生治療及護理。
3、如何調節獨居老人心理問題
3.11、培養新的愛好
豐富的退休生活能讓老人增壽7.5年。老人不妨重拾以前的愛好,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身體狀況,培養新的愛好。健康的愛好能延緩智力衰退,增強人際交往。
3.2、養小動物
獨居老人可以養寵物,可愛的小花貓、通人性的小狗,壹舉壹動,使人喚起生機,寵物的陪伴讓人不感到寂寞。但應註意寵物的衛生,要防“貓抓熱”“狂犬病”等傳染病。
3.3、以豁達的態度面對人生
人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不順心的事,就看妳怎樣對待。有些事只要想得開,就能放得下,不要鉆牛角尖,應該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豁達大度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獨居老人怎樣預防心理疾病
1、獨居老人要多結交朋友
社會角色在退休後逐漸隱退,朋友和親人對老人至關重要。老人在退休前就要多交朋友,讓人際關系存折滿滿的。平時多跟鄰居交流,參加社區活動,笑壹笑或簡單的問候都能拉近關系。
2、獨居老人要學會情感轉向
兒女在外老年人應該及時地將情感轉向老伴,二人壹起重溫過去的美好,多出去走走。如果是喪偶老人,可以給自己制定任務,使自己得到寄托。
3、獨居老人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衣食住行,愛好習慣,人們雖各有不同,但過健康、文明的生活則是壹致的目的。壹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過多地嗜好煙酒,鏖戰玩牌,不講究衛生,生活無序等等必須克服。
子女怎樣照顧獨居老人
1、做子女的應多盡贍養義務
“常回家看看”就是壹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與老人進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讓其感到孤獨和無依無靠;壹旦老人身體某壹部位有不適,應盡早動員其到正規醫院檢查。有些老人會通過幹預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說,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欲望。因此,壹旦父母有類似情況,子女首先要多忍讓,找機會跟父母聊聊。
2、子女盡孝首先做到順
“孝順”的落腳點是“順”。“良言壹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誰聽了順心話都會高興。起沖突要趕緊說好話,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寬心,記住“兒孫自有兒孫福”。非原則性的小事不妨由他們去吧。
3、子女要理解支持和照料獨居老年人
作為子女應盡孝道,贍養與尊重老人;作為老人不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或大擺長輩尊嚴,應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老伴、子女協商,切不可自尋煩惱和傷感。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媽媽是單身的,子女壹方面要拋棄害怕家產外流等狹隘的顧慮,和老人認真談談,並幫著介紹。另壹方面要陪陪父母,因為相伴也要子女盡壹份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