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詞的由來如下:
“媽”這壹詞最早記載於《廣雅·釋親》——媽,母也。由此可見,“媽媽”壹詞並不是由西文音譯過來的。當然,最為值得壹提的是,在《廣雅·釋親》中,也出現了與對“媽”相對應的“爸”。《廣雅·釋親》:爸,父也。王念孫曰:“爸者,父親之轉。”
很明顯,“媽”和“爸”是同時出現的,並且都不是音譯過來的。從“媽,母也”中,我們可以看出,“媽”最早不叫“媽”,而是叫做“母”或者“妣”(唐代以後,“妣”這個字不再泛指母親,而是專門用來指代去世的母親)。
先秦時期的《詩經·小雅·蓼莪》中這樣寫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秦漢之際的《爾雅·釋親》中也提道:“父為考,母為妣。”“母”這個字呢,最開始出現在商朝的甲骨文上,其甲骨文字形,是“女”字加上兩乳,象征哺乳女性之形。
後續出現的稱呼“母親”,也正是隨著甲骨文“母”字的正式出現而水到渠成的。看到這裏,“媽媽”最早的稱呼,比較正式的便是“媽”,“母”,“妣”這三個字了。其中,“媽”這個稱呼,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在今天,還是在古代,被廣泛使用的就是“媽”這個稱呼。
可能是古人覺得叫“媽”不太順口,“媽”這個稱呼被使用了大概1000多年後,於是,我們最熟悉的稱呼,“媽媽”終於出現了。關於這個稱呼,曾經學界有觀點認為,“媽媽”這個詞是西文音譯過來的,當然,這種觀點自然是錯誤的,“媽媽”這個詞在南宋時期就被用來指代母親了。
南宋詩人汪應辰(此人被稱作歷上最年輕的狀元)曾經寫道:“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庶羞之奠……”也正是從宋元時代開始,隨著小說、雜劇等半白話文體的出現,口語化的表達才變得比較常見了,
於是“媽媽”這個詞開始出現在壹些文學作品中:宋末元初俞琰所撰《席上腐談》中:“今人稱婦人為媽媽。”元末戲曲作家高明《琵琶記》中:“喜爹媽雙全,謝天相佑。”當然,在宋元時代,“媽媽”還有壹個比較極端的用法,那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聽的“老鴇”。
成書於宋元之際的《大宋宣和遺事》中對李師師的老鴇子就稱為“媽媽”。施耐庵的《水滸傳》中:“‘相煩姐姐請出媽媽來,小閑自有話說。’梅香入去不多時,轉出李媽媽來。”這個極端的稱呼難免有些難聽,於是另壹個比較雅的稱呼,“娘”也就被開始廣泛使用了。
但是“娘”這個字,它最開始用來指代年輕女子,並不指代“母親”,在當時,“娘”才是用來指代母親的。到了隋唐時期,“娘”才成為“母親”的代稱。《隋書》中有記載:“韋世康為絳州刺史,與子弟書雲:況娘春秋已高,溫清宜奉。”
而到了宋元時代,“娘”和“娘”徹底混用,既可用來稱呼母親,也可用來指代年輕女子,到今天,這兩個字也合成了壹個字,“娘”成了“娘”的繁體。當然,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關於“媽媽”的稱呼,還有其他很多別稱,甚至有些在今天都還在保留著。
擴展資料:
1、媽媽的世界語言:
漢藏語系:漢語普通話:媽媽(mā mā);
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英語:mother, mom,mummy,mama;德語:die Mutter, Mutti
羅曼語族:法語:mère, maman(發音類似英語mammo);意大利語:madre;西班牙語:madre
希臘語族:希臘語:μητ?ρα(羅馬字mitera),μαμ;俄語:ма?ть(matvi)
烏拉爾語系:芬蘭語:?iti;阿拉伯語:?;芬蘭語:mor;愛沙尼亞語:ema.;保加利亞語:мамо;泰語:?
未定語系:日語:おかあさん(o kaa san)、はは(haha);韓語:?(o mo ni)
據報道,除黑人外,世界其他人種都有2%的尼安德特基因,人類起始於同壹批祖先,所以都發媽媽的音不足為奇。
2、媽媽的生理學定義:
在生物學上,子女體細胞中成對的染色體,有壹半是由母親的卵子的提供,因此可借由DNA分析來辨別親屬關系,且父親精子與卵子結合時,只有提供細胞核的遺傳物質,因此子女細胞中粒線體的DNA皆來自母親,可由此來判別母系祖譜。
3、媽媽的社會學定義:
社會學上,母親可能代表了養育與教養子女成長的女性,在法律上,女性也可以經由合法的管道,領養子女,或與有子女的男性結婚,進而成為該子女的法定母親。經領養而成為母親的稱為養母,與有子女男性結婚而成為母親的則稱為繼母、後母、後媽或晚娘。
口語稱:媽, 是壹種親屬關系的稱謂,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壹方的稱呼。口語中(mā mā),媽媽有不少不同的稱呼,包括老媽、娘、母親、媽咪(來自英語“Mummy”的粵語發音)或阿媽,有些地區子女(特別是古代)對母親的稱呼是娘、阿娘或娘親,
又有阿母、老媽子(粵語,北方話“老媽子”是指中年或老)也會用兒女對母親的稱呼(媽媽或孩子他媽)代表他的妻子。日本漢字和網絡用語中,娘則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母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
幼兒及少兒時期,子女通常用壹些較親切的稱呼,如媽媽等。青年之後,稱呼通常為媽等。而另壹些稱呼,如媽咪、娘、阿媽等,可見於大多年輕階段。在古代中國的漢族皇族中,皇後所出的皇子和公主稱母親為母後,嬪禦所出的子女需認皇後為嫡母,稱皇後為母後,
稱生母為母妃,皇子、親王的子女亦稱母親為母妃。清代的皇子和公主則稱母後作皇額娘。英語“母後”(Queen Mother)壹詞是指現任國王或女王的母親,即王太後,但王太後包括並非現任君主母親的前任王後。
百度百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