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外貿企業重負下前行
本幣升值具有雙重性,關鍵在於如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也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有利因素
聖誕剛過,中國外匯市場又給人民幣帶來了壹份“厚禮”,2006年12月29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突破7.81整數關口,再次創出匯改以來的新高。
人民幣不斷升值無疑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很大影響,影響最直接的要數外貿業。雖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政府對人民幣的幹預程度降低,人民幣升值已成市場***識,不少企業也做了相應準備,但即便如此,人民幣不斷升值還是對外貿企業經營造成了很大影響。
給外貿企業壹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從理論上講,貨幣升值實際上並不影響進出口商品本身價值,只是改變了商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相對價格,削弱了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人民幣升值3%,就相當於出口產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競爭力降低了3%。壹國貨幣升值後,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上升,外國對這種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規模受到制約。同時,該國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下降,會刺激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進口規模得以擴大。
我國目前的出口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加工產品為主,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特別是以來料加工為主的三資企業處於全球產業鏈末端,利潤率低,自身增值能力不足。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設廠看重的是中國的人力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人民幣升值以後,無疑會抵消壹部分人力資本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中國的產品出口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某燈飾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表示,該公司去年雖然拿到900萬美元海外訂單,為防範風險也辦理了部分遠期結匯,但由於人民幣升值影響,還是損失了18.9萬美元。
我國出口企業受人民幣升值影響的程度不壹。享有外銷低利貸款、外銷退稅甚至以內銷補貼外銷的產業所受沖擊相對較輕。享受優惠者多為競爭力不強的產業,相關產業或地方政府為了爭取補貼收入而極力維持生產,這些產業可依靠補貼勉強存活。而未受優惠的則有不少是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因無政府補貼而影響生產和出口,結果率先倒閉,造成反向淘汰,致使外貿產業結構趨向惡化。
不少中國廠家出口的是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壹些出口產品在生產過程中造成汙染,部分企業沒有按規定進行防治汙染投資,因此,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在人民幣升值後,對這些企業的產品出口影響不大。反之,守法廠商因負擔了環保成本,相對前者缺乏競爭力,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後,無力出口而被迫倒閉,造成守法者遭淘汰,違法者繼續生存的不公平現象。
人民幣升值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契機
人民幣升值以後,壹些外貿企業之所以無法承受這壹風險,根本原因在於其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處於全球化競爭劣勢地位,無法在激烈競爭中獲勝。因此,人民幣升值再次為外貿企業的產業結構敲響了警鐘。
的確,中國面臨著從對外貿易大國到強國的挑戰。中國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是轉變對外貿易形勢的關鍵。在亞洲國家中,韓國、日本都曾經歷過本幣升值的困難時期。日元在1985~1986年升值幅度達45%,這給以出口為導向的日本經濟帶來了沈重打擊,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在此期間由4.9%下降到2.5%。
然而,日本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用幾年時間逐步走出了本幣升值的陰影。日本銀行的調查顯示,出口業萎縮使日本國內很大壹部分資金投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業,很多計算機、通訊技術和電子產品制造廠商不僅從出口市場轉向國內市場,而且從制造業轉向非制造業,使第三產業得到了加速發展。從日本的發展經歷可以看出,本幣升值具有雙重性,關鍵在於如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人民幣升值實際上也為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有利因素。
實現產業升級,就是盡快實現產業結構的技術密集化。唯有如此,才可以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且有助於外貿的健康發展。
人民幣升值已成趨勢,變壓力為動力實現外貿業健康發展是當前大計。在人民幣升值預期背景下,企業應該有風險意識,采取相關措施。為規避人民幣升值導致的收益減少風險,壹些企業選擇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合作。在繳納壹定銀行利息和費用後,企業將未來的人民幣收益鎖定,由保險公司承擔人民幣壹旦升值所造成的貿易損失。據浙江華天集團副總經理張青峰介紹,這種做法在紹興紡織出口企業中比較普遍。杉杉集團國際商務部部長朱素君也表示,他們與外商簽訂出口合同時,盡管還沒有為因人民幣升值而直接提高產品出口單價,但憑借雙方長期建立的信用關系,壹般都會在私下協商,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商會考慮給予壹定的經濟補償。人民幣升值已成為目前外貿簽約時的重要考慮因素。
政企合力應對外貿匯率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在出口企業競爭日趨激烈背景下,外商願意接受我國企業提高產品出口單價的要求,說明外商對人民幣升值的期望值很高,對升值幅度的期望也很大。我國出口商品4%左右的提價幅度,在外商對人民幣升值幅度預計範圍之內。另外,受歐美對我國紡織品“特保”影響,我國對歐美的紡織出口量會明顯減少,這將促使紡織品海外市場價格上漲,這也是外商願意接受我國紡織企業提價要求的原因之壹。
對於政府來說,各級政府要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杠桿,如稅收、價格、財政、信貸、利率等,通過經濟、法律、行政各種手段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利用世貿組織相關政策,在世貿組織協議允許範圍內給予相關產品出口補貼或提高出口退稅,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彌補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外貿收入減少,從而達到既優化產品進出口結構,改善貿易收支,又減少匯率變動帶來的通貨膨脹的目的。
由於人民幣升值,使得以相同人民幣表示的投資量可以兌換成更多外幣,相對減少了對外投資成本,有利於我國國內企業到海外投資,發展跨國經營。美國、日本上世紀80年代在本幣大幅升值期,都采用海外資本擴張的策略。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是壹個國家競爭力的充分體現。我國應借鑒美、日等國的成功經驗,鼓勵企業通過擴大海外生產規模的方式來回避風險和降低生產成本,在擴大內需的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海外投資步伐。
從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來看,雖然發展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必然選擇,但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單純依靠出口導向戰略是相當危險的。對外依存度是衡量壹國經濟受外部經濟影響程度的壹個指標,這壹指標在不同國家、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有壹個適度的區間,並非越大越好。從我國對外貿易情況來看,外資企業主導的進出口已占我國外貿總額的壹半以上,其出口以加工貿易為主。結果,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我國應適當調整外資政策,減輕對外資的依賴,在改變貿易增長方式的同時,進壹步促進貿易品產業與非貿易品產業的協調與融合,培育和發展非貿易品產業,把優質資源和優質資產更多地留在自己的土地上。這樣,才可能改變中國現在面臨的出口額越高,經濟效率越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