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這個人宗族淵源、父母名諱等均已無從考證,世代務農。
公元1025年(北宋天聖三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裏。聲名鵲起,其拿手好戲是“指物作詩”。城裏人為了壹睹“神童作家”的風采,紛紛邀請方仲永的父親進城作客,有人甚至願意為此支付好幾吊銅板的價錢。
公元1033年(北宋明道二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王安石也是“神童”級的人物,書上說他“少好讀書,壹過目終身不忘”(《宋史》卷327)。方仲永的大名對他來說早已如雷貫耳。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麽厲害。
公元1040年(北宋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
公元1043年(北宋慶歷三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壹文。
擴展資料:
方仲永(約1020—1087)北宋金溪(今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為生,幼年天資過人,因父親無知,成人後為普通人。
方仲永是王安石作品《傷仲永》主人公。
本文通過“聞——見——聞”依次寫出仲永才能變化發展的三個階段,語言也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壹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壹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
例如第壹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壹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壹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
“忽”“即”“立”三個副詞,使壹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僅壹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交代了方仲永後來的變化和結局。結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壹。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他壹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
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後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