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臺北謝世後。晚年在臺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沈郁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壹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臺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壹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壹,是詩人壹生所誌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壹種悲愴深沈、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臺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采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向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鳴。詩的最後壹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裏的兩句話,采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壹組詩篇,《國殤》是其中壹首,是追悼將士的挽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裏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裏,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借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壹!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壹,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門已回歸,我們正企盼阻隔半個世紀的臺灣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相信,壹個統壹富強,繁榮昌盛的中國不久將屹立於世界東方!到此,於右任先生將會含笑九泉!於右任臨終之謎
1964年8月中旬,於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壹天,於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臺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於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麽事情吩咐我?”於右任略思片刻,伸出壹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過了壹會,於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於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妳身體好壹些後,再來問妳剛才表示的是什麽意思,行不行?”於右任點了點頭。此後,於右任的病壹天比壹天重,並陷於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於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壹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臺北最高的觀音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壹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臺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壹點壹點背負上去的。於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壹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麽意思,壹直是壹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於右任的“壹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壹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陜西三原縣故裏。
“三間老屋壹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於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勛;他積極倡導國***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壹生寫下詩詞近900首。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立了“於體”書法藝術。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