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月是故鄉明的上壹句

月是故鄉明的上壹句

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年代:唐

戍鼓斷人行,秋邊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賞析:

戍樓上更鼓咚咚響,道路上行人無影蹤。邊城荒蕪秋風涼,只聽見孤雁哀鳴。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鄉的親切,月亮也是故鄉的明亮。兄弟離散各壹方,家已殘破,生死消息何處尋?書信久已不能抵,何況戰火還沒有停息。

這首詩的第壹句戍鼓斷人行,在壹開始就點出了深夜和戰時那種戒備森嚴、冷清的樣子。第二句的邊秋和雁聲則更加說明了他在懷念他的手足時候的季節和地點。當時的季節正好是秋天,花草樹木都開始雕謝,而自己又是身處在邊境,再加上孤雁淒慘的哀叫聲,就更令人覺得空虛寂寞了。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範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壹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詩壹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壹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壹片淒涼景象。沈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壹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沈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壹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麽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工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麽壹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麈史》)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季羨林唯美句子: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壹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孤單。因此,在中國古詩文中,月亮總有什麽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麽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我的故鄉是在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時候,從來沒有見過山,也不知山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壹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以後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原來山是這個樣子呀!因此,我在故鄉裏望月,從來不同山聯系。像蘇東坡說的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完全是我無法想像的。

至於水,我的故鄉小村卻大大地有。幾個小葦坑占了小村壹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壹點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後,我在坑邊的場院裏躺在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後上樹壹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擡頭看到晴空壹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裏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麽叫詩興,但也顧而樂之,心中油然有什麽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壹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第二天壹早起來,到坑邊葦子叢裏去撿鴨子下的蛋,白白地壹閃光,手伸向水中,壹摸就是壹個蛋。此時更是樂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在濟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過四年,又回到濟南呆了壹年,然後在歐洲住了十壹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在這期間,我曾到過世界上將進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中那個葦坑上面和水中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裏,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妳!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住的朗潤園勝地。誇大壹點說,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流,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前幾年,我從廬山休養回來,壹個同在廬山休養的老朋友來看我。他看到這樣的風光,慨然說:妳住在這樣的好地方,還到廬山去幹嘛呢!可見朗潤園給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樹,有花,有鳥,每逢望夜,壹輪當空,月光閃耀於碧波之上,上下空,壹碧數頃,而且荷香遠溢,宿鳥幽鳴,真不能不說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誰來到這裏,難道還能不顧而樂之嗎?

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歷。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惆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

月是故鄉明,我什麽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裏。

柳暗花明又壹村的上壹句

柳暗花明又壹村的上壹句:

全詩如下: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賞析

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壹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臘月釀制的酒。豚,是豬。足雞豚,意謂雞豬足。這兩句是說農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壹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次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讀了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於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於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所以錢鐘書說陸遊這壹聯才把它寫得題無剩義(《宋詩選註》)。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何在?於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壹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壹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後,都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裏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於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範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此聯展示了壹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圖;下壹聯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這壹天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這個節日來源很古,《周禮》裏就有記載。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也說: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到宋代還很盛行。而陸遊在這裏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寫了外界情景,並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壹轉: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隨時。詩人已遊了壹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壹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後的村莊也染上了壹層靜謐的色彩,別有壹番情趣。於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出:但願而今而後,能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壹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躍然紙上。

潭影空人心的上壹句

潭影空人心的上壹句:

出自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壹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壹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壹聯緊承上聯,進壹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壹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壹聯的補充,進壹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壹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凈,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古寺什麽樣的氛圍?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麽關系?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壹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