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氏獻璧
和氏璧最早見載中國東周末年著作《韓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國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發現壹塊外裹巖石的美玉[1],他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君主楚厲王,而楚國王室認為和氏貢獻的只是壹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這塊玉石,鑒定的結果是和氏所貢獻的仍是壹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也被砍掉。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在那裏他慟哭了三日三夜。又壹位新即位的楚國國君楚文王派人詢問事情的緣由,和氏說:“我並非為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因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於是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巖石,這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2][3]
《戰國策》記載和氏璧壹直是楚國國寶,楚威王時期和氏璧被賜予攻滅越國有功的昭陽令尹[4],壹次昭陽在設宴招待門客時將和氏璧取出供賓客參觀,此時賓客中有人突發起哄,並趁亂偷走了擺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陽的門客指認張儀是盜走和氏璧的人。昭陽在經過拷打訊問後放走張儀,張儀在成為秦國相國後曾為此向楚國展開報復,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不明。此後和氏璧經人之手,輾轉來到趙國。依中國正史《史記》記載公元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被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2.完璧歸趙
與趙惠文王同壹時期的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於前283年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趙國出於對秦國的不信任並未立即答應交換和氏璧,趙國政府在商議後派遣藺相如為
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藺相如經過兩次對秦王的試探後認定秦國是想借其強大的國力為後盾,強取玉璧而拒絕向趙國割讓城池。於是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
服飾,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而藺相如本人憑借在秦朝朝廷上不卑不亢的表現也平安回到趙國。此即成語“完璧歸趙”的來源。
3.受命於天
前228年,秦國攻滅趙國,和氏璧最終為秦國所有。前221年,秦滅了周朝的六個最大的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的朝代。作為秦朝國威的象征,據說以和氏璧被雕琢成為傳國璽,並由玉工孫壽刻上了由秦帝國丞相李斯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5]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寶印和天授皇權的象征。在秦朝之後的數百年間,擁有傳國璽成為中國歷史上被承認為正統帝國的條件之壹,即使改朝換代時也不例外。從秦朝開始,***傳了1000多年。壹說傳國玉璽是由藍田玉所打造,不是和氏璧[6],和氏璧可能成為秦始皇的陪葬品,埋於秦始皇陵中。[7]
4.王莽篡漢
王莽權勢滔天,據說在他篡漢前夕,他進入後宮參見其姑母王太後,先告知廢帝自立,取而代之的意圖。繼而好言溫慰,請太後交出玉璽,太後不從,他便以暴力相迫。最後太後雖妥協,仍憤憤將玉璽壹摔,玉璽碎了壹角,王莽將它拾走後,找工匠用金子鑲補,隔日便逼迫小皇帝孺子嬰禪位於他,改國號為新。
5.不知所終
王莽敗後,玉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裏,並傳於東漢諸帝。東漢末,十常侍作亂,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玉璽失蹤。旋“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孫堅部下在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壹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傳國玉璽”,孫堅視為吉祥之兆,於是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逼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漢獻帝。
三國鼎立時,玉璽屬魏。
三國壹統,玉璽歸晉。西晉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叠頻繁、動蕩不安的時代。
“傳國玉璽”被不停地爭來奪去。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璽歸前趙劉聰。東晉鹹和四年(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玉璽;後趙大將冉閔
殺石鑒自立,復奪玉璽。此階段還出現了幾方“私刻”的玉璽,包括東晉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璽、姚秦玉璽等。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
隋唐時,“傳國玉璽”仍為統治者至寶。五代朱溫篡唐後,玉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玉璽至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