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2010新課標全國卷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問題,高手進

2010新課標全國卷語文 現代文閱讀的答案問題,高手進

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壹、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書”本是指文字符號,現在提到的“書”不是從文字符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六書”來講,而是從書法藝術講。書法對中華民族有很深遠的影響,“書”與“金”“石”“畫”並稱,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書法是壹種藝術,而且是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的漢字剛壹出現,寫字的人就有“寫得好看”的要求和欲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雖然字形繁難復雜,但是不論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要好看。可見,自從有寫字的行動以來,就伴隨著藝術的要求,美觀的要求。

不論是秦隸還是漢隸,都是剛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所以到了晉朝後,真書(又叫楷書、正書)開始出現並逐漸定型。真書雖然各家寫法不同、風格不同,但字形的結構是壹致的。在歷史上篆書、隸書等使用的時間都不如真書時間長久,真書至今仍在運用,就是因為它字形比較固定,筆畫轉折自然,並且可以連寫,多寫壹筆少寫壹筆也容易被人發現。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壹點就是草書。草書另壹個來源是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草書,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到東晉以後與真書變來的草書合流。

真書的書寫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態的作品不斷湧現,藝術風格多樣,出現了各種字體,比如顏體、柳體、歐體、褚體等。在這以前沒有人專門寫字並靠書法出名的,就連王羲之也不是專門寫字的人,古代也沒有“書法家”這個稱呼。當時許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寫的,到了唐朝開始文人寫碑成風。唐太宗愛寫字,寫了《晉詞銘》《溫泉銘》兩個碑,還把這兩個碑的拓本送外國使臣。當時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以及後來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寫碑,這樣書法的流派也逐漸增多,他們的碑帖壹直流傳至今。其實,今天看見的敦煌、吐魯番等地出土的文書、寫經等,其水平真有超過傳世碑版的。唐朝壹般人的文書裏,也有書法比《晉詞銘》《溫泉銘》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寫出來的就被人重視,許多無名書法家的作品就不為人所知了。

古代稱好的書法作品為“法書”,是說這件作品足以為法,“書法”“書道”“書藝”是指書寫的方法;現在合二為壹了,壹律叫做“書法”。書法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書法作品、藝術裝飾到書信往來都要用到書法,同時書法活動既可以培養藝術情操,又可以調心養氣,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經說過:“尺牘素書,千裏面目”。看到壹封來信,感到很親切,如見其人。書法被人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摘編自啟功《金石書畫漫談》)

1.下列關於“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是

A.在漢語中,“書”既可以指文字符號,也可以是文字學的“六書”之“書”,本文則是從書法藝術上來講,所謂“書”就是書法。

B.在歷史上,“書”與“金”“石”“畫”並稱,它們同樣因為影響深遠,而在中國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論是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已經很好看了,可見漢字剛壹出現,就有了“書”這壹方面的要求。

D.真書書寫方便,千姿百態的作品不斷出現,形成顏體、柳體等不同的字體,這些字體是依據“書”的藝術風格劃分出來的。

答案B

解析說“它們(指“金”“石”“畫”)同樣因為影響深遠”無中生有,也不是對“書”的表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是

A.秦隸和漢隸都是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於是到了晉朝後,真書應運而生,並且壹直使用到今天。

B.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行書再快壹點就是草書,這是草書的壹個來源。草書的另壹個來源是章草,是用漢隸筆法寫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沒有專門寫字並且因為書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寫碑成為風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人由此成為書法家。

D.在古代“書法”是指書寫的方法,“法書”是指好的書法作品,到現在則把這兩者合而為壹,都稱為“書法”。

答案B

解析原文是“草書另壹個來源是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草書,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壹項是

A.在字形的繁難復雜方面,秦隸和漢隸要超過真書,甲骨文又要超過秦隸和漢隸,可以說這是真書使用時間特別長久的根本原因。

B.古時候書法流派不多,當時甚至沒有“書法家”這壹稱呼,而到唐代書法大盛,流派逐漸增多,看來書法的發展跟社會的崇尚有很大的關系。

C.在唐代有些無名書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書法其實並不代表當時的最高水平,只是因為它們是皇帝、大官所寫,才為世人所推崇。

D.中國人自古就把書法作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謂“尺牘素書,千裏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謂“見字如見其人”的意思。

答案C

解析文中說“其水平真有超過傳世碑版的”並不是對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陳述壹個事實,確實有超過傳世碑版的書法,只不過不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