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文公之寶文言文翻譯晉文公伐原

文公之寶文言文翻譯晉文公伐原

1. 文公伐原譯文

釋義: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壹二天了!”軍吏將這壹情況匯報給晉文公。

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麽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於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孟門附近地方,原國便宣布投降了。

字詞解釋:庇:庇護,即賴以生存。

出處:《文公伐原》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左丘明創作的壹篇散文。

擴展資料:

《文公伐原》典故:

晉文公起兵討伐原國,跟身邊的謀士說七天攻下原,七天沒有攻克原國,便命令士兵班師回朝。有個謀士進言:原國就要被攻克了,請將士官吏等待些時間。

元公答道:誠信,是立國之寶。得到原國而失去誠信這個寶物,我不能這樣做。於是元公便班師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討伐原國,與身邊的謀士說這次壹定會得到原國再回來。衛國人聽到這些,認為文公以誠信為治國,於是歸順文公。

所以說:討伐原國而得到衛國,就是這樣的說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國,而是不想以失去誠信的代價來得到原國,不能以不誠的方法來得到。壹定得以誠信得到,這樣歸順的國家就不止是衛國了。文公可以說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誠信立天下,對人誠信並且對那此不是很親近的人也壹樣,不誠信就會讓所有事都不順。所以這次攻下原誠信應該記為首功。

2. 晉文公伐原的原文

晉文公伐原,與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謀士言曰:“原將下矣,師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得原失寶,吾不為也。”遂去之。明年復伐之,與士期必得原,然後返,原人聞之,乃下。衛人聞之,以文公之信為至矣,乃歸文公。故曰“次原得衛者”,此之謂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誠信以得之,歸之者非獨衛也。文公可謂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非信則百事不滿也,故信之為功大矣。

3. 文公伐原 譯文

《國語·晉語》:“(晉)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壹過壹二日矣!’軍吏公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釋譯:晉文公攻打原這個小國,命令士兵各帶三天的糧食。過了三天,而原仍未投降。晉文公就下令撤軍離開。間諜人員出來說:“原也不過只剩下壹二天的糧食了!”軍吏把這情況報告晉文公,晉文公說:“奪得了原,卻失了信用,今後還憑什麽指揮軍隊?守信用是百姓所依賴的東西,不能失去。”於是離開原國。走到孟門(在原境內)的地方,原又來請求投降了。

庇是依賴的意思。

4. 《國語.文公伐原》翻譯

原文: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只.碟出曰:“原不過壹二日矣!”軍更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翻譯: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壹二天了!”軍吏將這壹情況匯報給晉文公,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麽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於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附近的孟門地方,原國便宣布投降了.。

5. 《國語.文公伐原》翻譯

壹、譯文 晉文公出兵討伐原國,命令攜帶三天的口糧。

到了三天,原國還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晉軍撤退。這時探子出城來報告說:“原國最多再能支持壹二天了!” 軍吏將這壹情況匯報給晉文公,文公說:“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義,那又依靠什麽來使喚人民呢?信義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

於是晉軍便撤離了原國,到了孟門附近地方,原國便宣布投降了。 二、原文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糧。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軍而去之。諜出曰:“原不過壹二日矣!”軍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門,而原請降。 三、出處 《國語》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國語》是中國古代的壹部國別體著作。

左丘明所撰。宋代以來,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國語》為西漢劉歆的偽作。

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二、作品賞析 就文學價值說,《國語》雖不及《左傳》,但比《尚書》《春秋》等歷史散文還有所發展和提高,具體表現為:作者比較善於選擇歷史人物的壹些精彩言論,來反映和說明某些社會問題。 《國語》在敘事方面,亦時有縝密﹑生動之筆。

《國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目***睹。《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陳壽的《三國誌》、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吳任臣的《十國春秋》,都是《國語》體例的發展。

另外,其縝密、生動、精煉、真切的筆法,對後世進行文學創作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前502壹前422),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

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孔子編訂六經,左丘明為解析六經之壹《春秋》而著《左傳》,亦著《國語》。 《左傳》《國語》兩書記錄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史料翔實,文筆生動,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