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庸武俠小說中最受人喜愛的女性角色,很多人都會想起郭襄。而說起郭襄,就不得不提到壹個地名——風陵渡。
《神雕俠侶》的第33回名叫“風陵夜話”。在這壹回中,年僅15歲的郭襄路經黃河之畔的風陵渡口,第壹次和神雕大俠楊過相見。從此之後,楊過成為了她壹生中揮之不去的牽絆和執念,而“風陵渡口”也成為了這段心酸感情的始點。
正所謂“天涯思君不可忘,江湖少女紅顏老”。25年之後,40歲的郭襄創建了峨嵋派,並為她的大徒弟起名叫”風陵”,也就是後來的風陵師太。可見,她窮其壹生,也始終無法忘記風陵渡的那個雪夜,忘不了第壹次和楊過相遇的美好。
那麽,這個讓郭襄壹生難忘的風陵渡,究竟是壹個什麽樣的地方?又有什麽樣的特殊性呢?
壹、風陵渡的位置很多人都認為,“風陵渡”不過是壹個金庸筆下虛構出來的地名。但實際上,風陵渡不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具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風陵渡,位於山西省芮城市西南端的黃河之畔。從地圖上看,黃河從河套平原自北向南而來,遇到秦嶺山脈的阻擋,就向東來了個90°的大轉向,從此之後滾滾向東奔流入海。而風陵渡,恰恰就位於黃河“幾”字形大轉彎的拐角位置。
曾經有句老話說:天底下的渡口有很多,而風陵渡卻只有壹個。由於風陵渡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了黃河上最重要、最著名的壹個渡口。
首先,風陵渡正位於黃河與渭河交匯的地方。渭河橫貫於關中平原之上,為八百裏秦川提供了豐富的水利灌溉,同時也給黃河貢獻了每年近6億噸的泥沙。由於泥沙沈積作用,匯流處的河道因此被擡高,河水落差減少,水勢變得平穩,於是就形成了壹塊很適合作為渡口的地方,這也就是風陵渡形成的原因。
另外,風陵渡還正好處於山西、陜西、河南三省交界的中心點上。雄雞壹鳴,三省皆聞,所以風陵渡自古也有“雞鳴三省”之說。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風陵渡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
第三,風陵渡還把守著進出關中平原的入口。從地形圖上看,風陵渡北枕中條山,南靠秦嶺,東邊是中原大地,而西邊則是八百裏秦川。這裏山河交縱,地勢狹長,形成了進出關中平原的必經通道。
可以想象壹下,站在風陵渡口,眺望西南方向的西嶽華山,再俯瞰腳下的滾滾黃河,左手壹指是中原,右手壹指是秦川,其地勢之要,不言而喻。千百年來,無數的商客和遊子從這裏渡過黃河,行走在關中沃野和三晉大地之間,譜寫成了中華民族滄桑而又綿長的歷史。
二、金庸筆下的風陵渡按照金庸在《神雕俠侶》中的設定,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的二月初春,郭襄和她的姐姐郭芙、弟弟郭破虜壹起前往晉陽(山西太原),邀請丘處機到襄陽參加“英雄大會”。三人從晉陽返回襄陽,途中經過黃河之畔的風陵渡。
時值二月初春,黃河北岸的風陵渡頭擾攘壹片,驢鳴馬嘶,夾著人聲車聲,這幾日天候乍寒乍暖,黃河先是解了凍,到這日北風壹刮,下起雪來,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車,許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被阻在風陵渡口,無法啟程。
以上這段便是金庸對“風陵渡”的描寫。由於當時恰好遇上了嚴寒天氣,黃河水面結冰,無法渡河,於是郭襄等人只好在風陵渡之旁的壹家客棧中歇息,這才聽說了神雕大俠楊過的故事。
後來,郭襄隨著楊過結識了西山壹窟鬼,又去往了黑龍潭捕捉靈狐,最後還到了百花谷,認識了瑛姑、老頑童和壹燈大師。最終,郭襄收下了楊過送給她的三枚金針,同時也獲得了楊過的三個諾言,和郭芙南渡風陵渡,回往了襄陽。
可見,金庸先生在寫這段重要劇情時,都是圍繞著黃河岸邊的”風陵渡“來安排時空的線索。而也正是因為風陵渡的這段奇緣,才使郭襄陷入了這段沒有回頭路的孽情之中,永世無法自拔。
正所謂:“ 少室山頭琴未冷,風陵渡口似聞聲。人間自有情難老,不信嬌女白發生。風陵渡口初相遇,壹見楊過誤終生。”
風陵渡口,車馬嘶鳴,伴著黃昏落日下蒼涼的船工號子,搗碎了少女情竇初開的心夢。
三、風陵渡的特殊性那麽,為什麽金庸要把“風陵渡”寫進小說,並將其設定為郭襄與楊過的相遇的地點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風陵渡的名字非常好聽。
眾所周知,金庸寫小說的壹個很大特點就是擅長起名。不管是人名還是地名,他總是可以設計出壹些唯美而又經典的名字,令讀者口口相傳,回味無窮。
而“風陵渡”這三個字讀起來非常的優美,的確符合了金庸對地名的苛刻要求。關於“風陵渡”名字的由來,其實有兩種說法。壹種是說在黃帝時期有壹位大臣名叫“風後”,他死後葬在山西芮城壹帶,所以這裏被稱為“風陵”;還有壹種說法是女媧本姓“風”氏,“風陵”其實是女媧的埋葬地。
但不管怎麽說,風陵渡這個名字的確好聽,也非常的受歡迎。曾經有人發起過壹個投票,選出讀者們認為的金庸小說中最好聽的地名,風陵渡排在第五位,這足以說明問題。
其次,風陵渡曾經是壹個重要的軍事關隘,具有隱喻作用。
風陵渡不僅是壹個交通樞紐,還是壹個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它和號稱“天下第壹雄關”的潼關隔河相望,壹起把守起了這道固若金湯的山河關隘,成了了關中之門戶,秦川之咽喉。
在風陵渡的周圍曾經爆發過很多場經典的戰役,而其中最慘烈、最精彩的壹場,當屬抗戰初期在這裏爆發的“中條山保衛戰”。1938年,三萬陜西男兒跨過風陵渡,挺進中條山,與十余萬日軍苦戰三年,將日軍抵擋在關中之外,捍衛了中華民族的防線。
這其中,更是發生了“八百名秦川男兒壯烈投江”的故事。1939年6月的壹天,長河蜿蜒,血染殘陽,八百名不足20歲的楊虎城十七路軍的士兵屹立在中條山南絕壁之上,面對日軍的槍炮威逼,他們先跪蒼天,再拜爹娘,壹頭紮下山崖,墜入了滾滾黃河之中……
這個發生在風陵渡旁的壯烈殉國事件,與《神雕俠侶》中郭靖黃蓉夫婦據守襄陽,最後雙雙犧牲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襄陽城破之後,郭襄徹底成為了壹個孤苦伶仃之人,她在這個世界上再無父母親人,只有帶著對楊過的思念,帶著家國的情仇,寂寞悲傷的遁入空門,長坐青燈古佛之旁。
從這個角度來看,金庸把郭襄和風陵渡聯系在壹起,正是采用了壹種大文豪的巧妙手筆,隱喻著郭襄和她的家族的最終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