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下壹句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下壹句

有了意誌與力量,也不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讓人迷亂的地方沒有外物來輔助他,也不能到。

出自宋代詩人王安石的古詩《遊褒禪山記》,該文是王安石34歲時(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遊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後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

全詩(節選)如下: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譯文如下:

所以,不是有意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誌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誌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

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所悔恨,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收獲。

擴展資料:

從文章後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字樣,據此可知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

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遊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遊山經過,並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

我們知道,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誌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壹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要成功,“誌、力、物”缺壹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壹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吾誌”。

“盡吾誌”思想正是王安石後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百度百科——遊褒禪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