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

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 林泉高致

君子之所以喜愛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裏呢?山丘園林,是人為修養並保持其本性所常處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長嘯寄傲時常喜歡的;捕魚打柴,是隱士所感到適意的;猿鶴,是顯身揚名所常接近的。

塵世中喧囂如韁繩和枷鎖壹樣束縛人,這是人的常情所厭惡的。雲霞仙聖,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見到卻不能見到的。

如今恰逢太平盛世,皇上和父母的恩德都很深厚,如果只為了保證個人在做官和隱退問題上的高潔,認為是人的品節所系,難道仁德之人都要隱居遠遊,做出超脫人世的行為,壹定要與當年作隱士的許由同樣質樸,與夏黃公、綺裏季同留芳名嗎?《詩經》和《淮南子》中所詠嘆的那些白駒紫芝壹般的賢士,都是因為不得已才去隱居的啊。既然如此,那麽隱居林泉與雲霞為伴的心誌,雖夢寐不忘,但是聽不到,看不到,現在通過高妙的手法生動地畫出來,使人不用出廳堂,就能夠坐著看盡林泉山壑的美景,仿佛猿和鳥的啼叫聲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蕩漾奪目,這難道不使人心情暢快,並且確實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嗎?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畫山的本意呀?如果不註重這壹點,而隨便地看這些畫,豈不是使自己精神雜亂,並且汙染自己高潔的品格嗎?。

2. 文言文 林泉高致

君子之所以喜愛山水美景,他的用意在哪裏呢?山丘園林,是人為修養並保持其本性所常處的地方;泉水山石,是人長嘯寄傲時常喜歡的;捕魚打柴,是隱士所感到適意的;猿鶴,是顯身揚名所常接近的。

塵世中喧囂如韁繩和枷鎖壹樣束縛人,這是人的常情所厭惡的。雲霞仙聖,這是人的常情所常希望見到卻不能見到的。

如今恰逢太平盛世,皇上和父母的恩德都很深厚,如果只為了保證個人在做官和隱退問題上的高潔,認為是人的品節所系,難道仁德之人都要隱居遠遊,做出超脫人世的行為,壹定要與當年作隱士的許由同樣質樸,與夏黃公、綺裏季同留芳名嗎?《詩經》和《淮南子》中所詠嘆的那些白駒紫芝壹般的賢士,都是因為不得已才去隱居的啊。既然如此,那麽隱居林泉與雲霞為伴的心誌,雖夢寐不忘,但是聽不到,看不到,現在通過高妙的手法生動地畫出來,使人不用出廳堂,就能夠坐著看盡林泉山壑的美景,仿佛猿和鳥的啼叫聲就在耳旁,山光水色蕩漾奪目,這難道不使人心情暢快,並且確實表達了自己的心意嗎?這就是世人之所以看重畫山的本意呀?如果不註重這壹點,而隨便地看這些畫,豈不是使自己精神雜亂,並且汙染自己高潔的品格嗎?。

3. 《林泉高致》中山以水為血脈壹段的翻譯

原文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以煙雲為神彩。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雲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⑴也。

註釋⑴布置:指進行文學藝術創作時的構思布局。譯文山把水當成自己的血脈,把草木當成自己的毛發,把煙雲當成自己的神采。

所以,山有了水,就鮮活起來,有了草木,就有顯得繁盛,有了煙雲,就更為秀媚。水把山當成自己的臉面,把山亭水榭當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漁垂釣來彰顯自己的精神。

所以水有了山而更顯嫵媚,有了亭榭更顯明快,有了漁釣之人才更空曠落寞。這是山水畫應有的布局構思。

4. 誰能翻壹下《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畫創作的壹篇經驗總結,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全書分六節,即序言、山水訓、畫意、畫訣、畫格拾遺、畫題。原書有南宋許光凝序,今佚。

今存六節中“序言”和“畫格拾遺”兩節為郭思所寫,其余四節均為郭煕之詞,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記錄整理而成。序言稱,郭思小時,常跟隨其父遊泉石,郭熙“每落筆必曰:‘畫山水有法,豈得草草。

’思聞壹說,旋即筆記,今收拾纂集,殆數十百條,不敢失墜,用貽同好。” 《山水訓》壹節集中敘述郭熙山水畫創作經驗和主張,認為人們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茍潔壹身”,不壹定去隱居歸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畫,完全可以不下堂奧而坐窮泉壑。

這是對前人提出的“臥遊”、“暢神”的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又講述了山水畫家如何觀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繼承傳統和如何表現。

這是全書的精華所在。《畫意》壹節主要是強調畫家要註意藝術氣質的鍛煉和文學修養的提高,認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可以幫助畫家擴大思路,豐富想象。

《畫訣》壹節講的是畫面布局、形象塑造、筆墨技巧以及表現四季天氣變化等不同景色的基本規律。《畫格拾遺》是郭思記述其父的壹些山水畫的情況。

《畫題》壹節就古代繪畫的作用發表議論,認為畫家應當有所作為。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寬,有關山水畫的方方面面,從起源、功能到具體創作時構思、構圖、形象塑造、筆墨運用,以及觀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說明。

不少地方發前人所未發。就山水畫的創作經驗而論,它強調了如下幾點: (壹)畫家要深入觀察生活,抓取主要特征。

“遠望以取其勢,近看以取其質。”對於山水的四季朝暮、陰晴雨雪等環境下的變化,郭熙都經過認真的觀察研究,總結出不少帶有規律性的經驗,如對山水“三遠”的提出及山水在“三遠”狀態下的特征,對山水畫創作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山有三遠,自山下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

“水色春綠、夏碧、秋青、冬黑。天色春晃(明亮)、夏蒼(淡青色或草色)、秋凈、冬暗(深黑色)。”

“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等等,不壹而足。

(二)抓住富有詩意的情節,醞釀構思。“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清,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搖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

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遊,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帶著詩人的心懷去觀察自然,去發現自然中富有詩意的情節,再給予詩化的表現,畫面必然充滿詩意的內涵。

(三)創作時精神高度集中,反復修改。郭思追述郭熙創作時的精神狀態:“乘興得意而作,萬事俱忘。”

“凡落筆之日,必明窗凈幾,焚香左右,筆精墨妙,盥手滌硯,如見大賓,必神閑意定,然後為之。豈非不敢以輕心佻之者乎。

已營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潤之;壹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復之。每壹圖必重復,始終如戒嚴敵,然後畢此。

豈所謂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這種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至今仍值得提倡。

(四)師承要廣取博采,不局限於壹家。“專門之學,自古為病。”

“人之學畫,無異學書。今取鐘、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於大人達士,不局於壹家,必兼收並覽,廣議博考,以使我自成壹家,然後為得。”“今齊魯之士,唯事營丘(李成),關陜之士,唯摹範寬。

壹己之學,尤為蹈襲。況齊魯關陜,幅員數千裏,州州縣縣,人人作之哉。

專門之學,自古為病,正所謂出於壹律。而不肯聽者,不可罪不聽之人,殆由陳跡。

人之耳目,喜新厭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為大人達士,不局於壹家者此也。”

(五)技法要根據需要,靈活運用。“筆墨要為人使,不可反為筆墨使。”

“或曰:‘墨之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壹而足,不壹而得。硯用石、用瓦、用盆、用甕,片墨用精墨而已,不必用東川與西山。

筆用尖者、圓者、粗者、細者、如針者、如刷者。運墨有時而用淡墨,有時而用濃墨,有時而用焦墨,有時而用宿墨,有時而用退墨,有時而用廚中埃墨,有時取粉黛雜墨水而用之。

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燥。用濃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濃與焦,則松棱石角不了然故爾。

了然之後,用青墨水重疊過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霧露中出也。’” 對於筆墨色如何具體運用,郭熙也作了論述:“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斡淡;以銳筆橫臥惹惹(輕輕之意)而取之,謂之皴擦;以水墨再三淋之,謂之渲;用水墨滾同而澤之(布施或鋪開)謂之刷;以筆頭直往而指之,謂之拃(手持筆順勢輕拖之意);以筆頭特下而指之謂之擢(抽拔或聳起之意);以筆端而註之謂之點。

點施於人物,亦施於木葉。以筆引而去之謂之畫,畫施於樓屋,亦施於松針。

雪色用淡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