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世界經濟與政治、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發展。
世界經濟
(壹)、當代世界經濟
世界經濟是指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相互結成的壹種既有聯系又有矛盾的統壹的經濟體系。
其特點有:
1、世界各國經濟上的相互依賴、相互聯系和相互鬥爭進壹步發展;
2、改革和調整成為世界性浪潮;
3、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愈加顯著。
除此之外,世界經濟將來趨向於:經濟全球化。
(二)、經濟全球化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制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松,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少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絡,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征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壹步規範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覺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範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全球信息網絡的迅猛發展,經濟壹體化步伐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更為密切。
(2)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為普遍,企業間的競爭與兼並日趨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與完善。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長,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間的協調和合作進壹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1、經濟與政治不能分開來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實現“全球經濟再平衡”是世界各國戰勝危機,實現可持續和均衡增長的戰略選擇,但“全球經濟再平衡”不會是壹個自動實現的過程,而將充滿博弈與挑戰。世界經濟發展長期的不平衡,造成更多不安全因素。經濟全球化在為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同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進壹步加劇了南北差距,壹些發展中國家面臨被進壹步邊緣化的危險。世界經濟發展的失衡所導致的部分國家的極端貧窮和落後,催生了相關國家部分民眾的絕望心理和鋌而走險的心態,為恐怖主義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也促使壹些發展中國家內部矛盾不斷加劇,削弱了其應對危機,抵禦自然災害、嚴重傳染性疾病和跨國犯罪等威脅的能力,並導致難民和非法移民數量急劇增加。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要警惕“全球經濟再平衡”可能帶來的挑戰,也要利用其帶來的機遇,積極推動自身經濟戰略調整,以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主動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
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其成就
戰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首要任務是發展民族經濟和爭取經濟獨立。這是它們擺脫貧困、落後狀況的根本途徑,也是改變被剝削、被掠奪地位的根本辦法;是擺脫因為貧困、落後而社會動蕩不安的惟壹途徑,特別是在南北差距越來越大的今天,這壹任務顯得尤為迫切;是鞏固政治獨立的保證。實踐證明,沒有經濟上的真正獨立,政治上的獨立不僅是不完全的,而且已獲得的獨立也無法鞏固,隨時都有重新喪失的危險。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就包括:A、經濟實力有所提高。B、初步改變了過去畸形的國民經濟結構,工業發展比較迅速。C、經濟自主性有所增強,許多發展中國家已經能夠按照自己的民族意願,制訂本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扶植民族工業,並對外國壟斷公司進行監督和管理。D、出現了壹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②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及面臨的嚴峻問題
戰後發展中國家為實現國家工業化所實施的兩種經濟戰略,都對國民經濟發展起過壹定的積極作用,並各有所長。進口替代有利於建立獨立自主的民族經濟,免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沖擊。壹些國家從輕工業的進口替代逐步發展到重工業的進口替代,逐步改變本國的單壹經濟結構。面向出口戰略,有利於實現規模經濟,擴大市場範圍,推動企業經營效率提高,從而加快經濟增長的步伐。但同時,兩種戰略也都對經濟發展有壹定的負面影響。進口替代戰略限制國內市場的擴大,導致市場不足,生產力閑置,工業產品出口因成本高質量低而缺乏競爭力;由於過於著眼於進口替代工業,忽視了農業和電力、能源工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制約經濟的整體效益,面向出口戰略由於主要是為了出口,容易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嚴重依賴世界市場,同時也容易加劇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人民生活難以改善。同時都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嚴峻問題。從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在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兩次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開始出現了不少問題和困難。如債務危機、糧食危機、失業嚴重、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等。進入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濟陷入了嚴重的挫折和危機,不少國家的經濟處於停滯和半停滯狀態。
③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進步與存在的問題
A、發展中國家獲得獨立以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戰後民族獨立和解放運動發展的高潮時期,爭取民族解放和獨立的國家中興起了壹股“社會主義浪潮”。許多已經贏得獨立和正在贏得獨立的國家宣布搞社會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除了中國、越南等國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際上選擇並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是與西方原生的資本主義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混雜,國家壟斷與官僚性交織、依附性與民族性***存。
B、發展中國家在選擇了各自發展道路的同時,也建立了多種多樣的政治體制和政黨制度。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體制比較復雜,呈現多種類型,且處於不斷變更之中。發展中國家的政權模式主要有以下類型:議會***和制、總統制、君主制(又稱議會君主制、絕對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軍人政權;政教合壹制和黨政合壹制。
總的看來,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盡管出現過曲折,仍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與進步:擺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時期,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統治和壓迫,成為國際舞臺主權獨立的國家,揭開了本國歷史的新篇章;廣大群眾參與政治和政治民主化程度不斷提高,集權體制逐步向民主體制發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行了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國都在探索與本國國情適應的發展模式和道路。這些都是來之不易的、非常可貴的成果。在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政局不穩、局部戰亂不斷、民族矛盾復雜、宗教沖突頻發、恐怖活動有所增加等問題這也是客觀事實,是不容忽視的。
三、中國在世界舞臺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絕對是不能輕視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進壹步提高,作用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長,對外經濟交往和國際貿易發展迅猛,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戰略軍事實力也不斷增強,現代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大大增強。我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壹,也是核心大國之壹。尤其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我國現行的內外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這壹切使得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不斷提高。 2、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維護世界和平是鄧小平為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工作確立的壹項重要目標和任務。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制約戰爭力量的發展,中國的壯大是世界維護和平力量的壯大。因為: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發展,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總原則和總目標。
中華民族是酷愛和平的。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時間裏,中國人民飽嘗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區穩定。中國壹直堅定不移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持正義、倡導和平,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中國現在正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時期,需要壹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的安定,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保持周邊穩定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3、近現代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變遷
這個問題我們正在研究之中,這裏僅提出壹些不成熟的看法。通過壹些標準來衡量,我們認為鴉片戰爭以來的160年間,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大致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①1840-1911年。鴉片戰爭前夕,世界局勢的情況是:西方列強在世界各地大肆進行殖民擴張,其擴張的鋒芒已經抵達中國邊界,目的是強制改變中國與列強關系的現狀。在1840年以前的約三個世紀裏,在與列強的交往當中,中國在國際關系中尚能以壹個大國的姿態,掌握著制定與修改“遊戲規則”的主動權。然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隨之被迫簽訂了近代第壹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此後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壹系列侵略戰爭,強加給中國壹系列不平等條約,全方位壓制和遏制中國,使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1911-1949年。總地說來,這壹時期由於“三座大山”的壓迫,長期的內戰和動亂,中國仍然處於積弱積貧的地位。但也有幾件大事極大提高了中國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綿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五四運動和中國***產黨的成立,象征著中國壹個新時代的來臨;中國人民通過巨大的民族犧牲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二戰結束時,中國以世界四強之壹的姿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成為新誕生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壹,等等。
③1949-1978年。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迅速掃清了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障礙,中國歷史進入壹個比較穩定的快速發展的時期。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保證了中國此後穩步發展的安全環境。將近30年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雄厚的基礎,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處於穩步上升的階段。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等壹些錯誤路線影響,嚴重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④自1978年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經濟20余年來壹直保持著快速穩步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提高。這不僅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同時也改變著世界格局。2000年,如果按照匯率法計算,中國已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強國。當然,我們仍然是壹個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如按人均GDP計算,我們還處於世界排名100位之後。這就要求我們更加清醒地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四、世博會帶給中國的發展
2002年12月3日,中國成功獲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權,實現世博史上無發展中國家成為綜合性世界博覽會舉辦國的歷史性突破。世博會是壹個全球性的盛會,無論是從空間、還是從內容等角度來講,涉及的範圍都非常廣泛。由於不受國體限制,更不受地域影響,也沒有民族、宗教、文化經濟水平等因素大限制,參展國家可來自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就給主辦國創造了足不出戶便可宣傳自己、廣交朋友的機會。
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對於進壹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加強與各國的經濟和技術合作,促進國際間經濟貿易往來具有重大意義。承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會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並可加速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開放化,中國將進壹步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去。在上海舉辦這次世博會,將進壹步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使全世界進壹步認識和了解上海,這會提高上海現代化程度。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是各種新思想、新科技、新發明、新創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會,也是多元文化跨國界交流的平臺,舉辦此次世博會將全面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1851年倫敦世博會,展示了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就;1876年費城世博會,開始將新興強國美國推向世界舞臺的中央;1970年大阪世博會,成為戰後日本重新崛起的標誌……2010年5月,世博會來到中國上海。184天的會期、246個實際參展方,7000萬參觀人次……既為中國提供了壹個前所未有的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為汲取人類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助力自身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它又能帶來中國什麽樣的發展和變化呢?
首先,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帶動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上海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世博大幕未啟,這裏的“世博經濟”即已先行,世博會帶給區域的“經濟動能”可謂立竿見影。用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的話說,展覽業對相關產業的經濟拉動系數為1比9。籌備期間,“世博經濟”每年對整個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約為30%;在舉辦之年,世博會對長三角地區投資的拉動將超過50%。事實或許更具說服力。上海世博會籌辦期間,除了5.28平方公裏世博園區內大量的場館建設來自直接投資外,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也同步推進,規模和力度前所未有。作為世博會的重要工程之壹,連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與浙江嘉興、湖州、杭州的上海S32申嘉湖高速公路正式通車,使上海西部出口增加到6條;而時速350公裏的滬寧城際鐵路、滬杭高速鐵路,以及京滬高鐵虹橋站的部分設施,也將在世博會期間相繼建成並投入運營。世博會作為全球性大型展會的輻射作用和吸引力,也讓中國客商看到了巨大的商機。此前,江蘇三次組團赴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地宣傳旅遊,並推出55條江蘇“世博之旅”精品旅遊線路;市場嗅覺靈敏的江浙客商也早已承接諸如世博會特許產品等多個制造業項目,價值數十億元人民幣。
第二,將有效促進中國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 。 上海舉辦世博會,對中國經濟貿易的影響是雙向的,壹方面舉辦世博會,為國外企業了解中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特別是通過舉辦這樣壹個大型活動,為大力宣傳中國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從而有利於擴大中國產品出口,並有利於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另壹方面,國內企業也 可以通過上海舉辦世博會,了解國外發展最新動態,有利於吸引多方來客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合作。
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壹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有利的壹面,也有消極不利的壹面;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回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後。我們應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繼續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占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3)有利於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外企的進入可有效地解決部份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接參與外貿加工業的農村勞動力近兩億,不但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壹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是5621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所占的比例為86.25%、9.1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外資投入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沈重代價。
(3)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新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中國在當前及今後壹段時間內,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應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向和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適時提出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完善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壹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壹體化競爭;同時,進壹步規範和完善金融、證券和投資等有關配套的法規和制度,強化工商、稅務和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構建壹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壹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壹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堅持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出口商品的經營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和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我國要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方式由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向以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為主的體現高科技特點的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求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壹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自1993年歐盟壹體化內部大市場建立以來,為其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和數千億的財富收入,並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壹體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較快,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還有9個(邢軍,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近期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壹步推動區域經濟壹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