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農歷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農歷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壹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年都有12個月,每月陰歷十五,月亮都要圓壹次。可是為什麽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天文專家解釋說,月亮到了農歷八月十五這天顯得格外明亮,是秋天特有的清爽氣候所形成的。冬春兩季,風沙比較大,氣候幹燥;夏季多雨,空氣中有大量的水汽。
這些情況都會使月光通過大氣時變得黯淡。而秋季多晴朗天氣,秋風較弱,大氣中的水汽和塵沙較其他季節少,月光通過大氣時受空氣中的塵沙和水汽折射少,自然要比其他季節明亮得多。從氣象學觀點看是有壹定道理的。因為每當這個時候,北方吹來的幹冷氣流迫使夏季壹直回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雲霧減少了。
同時,太陽光傾斜度漸漸變大,地面得到太陽光熱逐漸減少,氣溫壹天比壹天低了,幹燥、寒冷的冬季風使水汽降低,空氣透明,因而秋高氣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從天文學的角度看,月亮也不壹定只有在中秋才分外明。因為月亮是反射太陽光才亮的,故在地球上看來,月光的強弱既與地球看到月亮反光面大小有關,又與月亮距地球遠近及月亮離太陽遠近有關。
當月亮反射太陽光的月面最大而近於正圓形,這時,月光應是最明亮的,壹般在農歷每月十五或十六,甚至十七。同時,月亮繞地球旋轉軌道是橢圓形的,近地點也不壹定是十五。另外,地球繞太陽旋轉軌道也是橢圓的,近日點壹般都在農歷十壹、十二月,不在八月。
由此可見,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說法也是相對而言的,它包含著人們的某種寄托和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