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中小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壹支重要力量,是構造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解決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穩步發展的基礎。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優劣,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對此,就部分中小企業質量管理的現狀從企業的標準化、質量檢驗、計量檢測、特種設備使用、產品質量安全等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了調研和探討,從而探尋在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小企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歡迎閱讀。
壹、中小企業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質量管理能力滯後
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是從小家庭作坊轉變而來的,經營管理經歷了壹個從不規範到規範,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質量管理在很多企業中未能得到高度重視,對產品質量的控制還處於初期階段。比如,有些中小型企業對原材料無自檢能力,只能靠供貨方的“質檢單”,至於原料是否與所附的“質檢單”壹致,根本無法核實。對於第三方的公正檢驗,企業則認為耗時耗力,增加成本。從而造成產品合格率低反而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市場競爭能力。
2、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企業經營是為了創造利潤,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部分企業無檢驗室及檢驗人員,有檢驗室的企業不開展檢驗工作,不能保障所出廠的產品是合格的產品,個別企業為了及時供貨、滿足客戶,對存在瑕疵的、甚至不合格的產品隨意放行,可見個別中小企業對質量問題認識欠缺之壹斑。“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某些企業只是壹句空話。企業主受自身思想、文化、社會環境的影響嚴重,只重眼前利益,質量管理意識淡薄直接導致了降低質量和利潤下降的惡性循環。
3、質量管理意識落後
從具體情況看,大部分中小企業都設有企業內部檢驗室,配備了必要的檢測設備,但很多設備使用率極低,大部分都處於“冬眠”狀態。設備的購置就是為了發證考核的需要,壹旦過關就束之高閣。很多企業暴露出壹種思想:“產品每批都要自檢,還要搞好各種記錄,這些都是大企業的事情,不如將這些精力投入到生產壹線見效快。”中小企業因為大都是個體私企,具有決策靈活機動,市場反應快的優勢,但其負面效應就是由於缺乏約束,壹味迎合市場,卻忽視了內部質量管理。很多企業形式主義嚴重,比如,個別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目的是為了招標銷售,提高知名度。然而,在質量管理工作中不按ISO9000標準執行,這就使之陷入“青蛙效應”的負向陷阱。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質量策劃、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質量管理關鍵點,都得不到很好的質量管理控制,既造成了資金的浪費,也失去了企業的誠信和把握市場的良機。
4、質量標準存在誤區
很多企業認為:顧客需要就是標準,生產的產品再好,沒有人購買也是廢品。這壹觀點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市場的巨大影響力,但卻混淆了市場需要和質量標準的概念。片面認為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就可以不執行產品標準,造成“有標不依,無標生產”的局面。壹些中小企業總是跟在別人後面,簡單重復和模仿,缺乏創新。還有壹些小型生產企業,采取買樣拆解,“照葫蘆畫瓢”的方式組織生產,技術含量極低,受市場沖擊極大。缺乏標準的自主創新。更有甚者,壹些企業主對標準為何物都是壹知半解,講起標準執行情況更是不知所雲,對無標生產也是不以為然。
二、中小企業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
1、質量控制能力差,不能實施有效管理
突出的表現形式為,質量觀念淡薄,認識不全面,以為低成本、快產出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產量第壹、質量第二,質量管理上功夫下的淺,控制質量水平低,用簡單的包退、包換解決質量缺陷的問題。此外,壹些中小企業的員工文化基礎較差、素質較低,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技術的培訓,這也直接導致質量管理渠道不暢通,形成“中梗阻”,管理失效。
2、未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及保證體系
所謂質量管理體系是指企業內部建立的、為保證產品質量或質量目標所必需的、系統的質量活動,它根據企業特點選用若幹體系要素加以組合,加強從設計、生產、檢驗、銷售、使用全過程的質量管理活動,並予制度化、標準化,成為企業內部質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動程序。是企業為生產出符合合同要求的產品,滿足質量監督和認證工作的要求,對外建立的質量體系。
部分企業產品比較簡單,直接采用設計圖樣組織生產,技術含量較低,沒有質量管理控制記錄,缺少制度、規程制約,質量控制簡單,另外,企業主對質量體系理解的巨大差異,也是導致體系無法運行的重要原因。有組織,有目標的質量培訓和指導迫在眉睫。
3、自檢能力差,硬件投入嚴重不足
很多企業不能實現自檢的是因為,沒有檢測或實驗設備,或設備的量程或精度達不到檢測、實驗的要求,這無疑是質量管理的軟肋。更重要的是企業采用標準低品,不能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即使擁有檢驗檢測設備和采用相對較高標準的企業,對運用檢驗檢測把控產品質量的忽視程度也非常嚴重,使得設備和標準成為了“壯門面”的“擺設”,即便檢驗也是多少局限於外觀、外型尺寸,甚至檢驗檢測設備無人能夠正確操作。再有就是只重出廠把關,忽略過程控制,往往壹個工序的瑕疵未能及時發現,導致整個產品的報廢,反而使成本大大增加。
三、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思路和對策
1、提高質量意識,加強引導和培訓
首先,企業作為產品質量第壹責任人,要確保進廠原料符合標準、生產加工符合法律法規和各項技術規範的要求,必須保證進入市場的產品百分之百合格,符合標準,符合安全要求。企業對產品生產鏈要以更嚴格的標準、更負責的態度來要求,生產出讓大家放心的產品,這既是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第二,質量管理需要好的環境支持。沒有人能相信壹個不註重質量、生產設備落後的企業能生產出好的產品,建立強烈的責任管理機制和員工素質的普遍提高是質量管理的堅實基礎。
第三,註重培訓必不可少。對員工進行及時和有針對性的培訓,把培訓作為職工的福利而不是負擔。提高生產技能及質量意識,質量觀念深入人心。制定系統、全面的培訓計劃,對員工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破解中小企業員工素質偏低的難題。
2、加強企業標準化管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針對目前壹些中小企業對標準化工作的模糊認識,加強引導,真正發揮標準的規則作用,通過對標準的制定、發布和實施的“標準化” 過程實現改進產品、過程和服務的適用性。
“得標準者得天下”,把企業標準化工作是企業管理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鼓勵企業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只有掌握了標準的話語權,才能占得先機,拔得頭籌,利於不敗之地。壹是主動制定企業標準化戰略,規劃未來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化活動的發展重點,為企業參與國家、國際標準化活動起到引領作用。二是主動爭奪“話語權”,積極開展參與標準的制定,特別是在區域性產品上更要,掌握該領域地方、行業乃至國家標準制定的主導權。三是積極開展標準化人才隊伍的建設,通過標準化工作與技術發展的有機結合,培養標準化方面的領軍人才,提高我市標準化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
3、結合實際,建立起適合自身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
企業質量管理的關鍵壹是責任意識,二是有壹個有生命力的質量管理體系。作為壹個科學有效的質量管理方式,卓越績效管理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已經被實踐證實其先進性,但在執行中卻是良莠不齊。甚至流於形式、“兩層皮”。這不僅不能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反而成為壹種負擔。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開展質量管理活動,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質量管理體系,並不是壹味模仿別人的管理模式。只有建立起與自身情況相符的質量管理模式,做到為我所用,從大量的質量信息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從質量的提高中獲得效益。
對建立起質量管理體系的中小企業,鼓勵其積極按體系要求開展工作,嚴格執行各種程序,做到持續改進。對於那些未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中小企業積極引導參照成功的模式求建立起適合自己的管理體系。將質量管理融入企業整體管理之中,與其它管理手段有機結合,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高效和實效。沒有能力通過卓越績效管理和ISO9000認證的,不必強求,重在簡單實用、切合實際。如:實施“5S管理”、開展“QC小組活動”等,引導和鼓勵企業員工增強責任意識,全員參與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和質量改進是沒有止境的,它是壹次旅程,而非目的地。運用PDCA循環(計劃、執行、檢查、處理),提高產品質量,改善管理方法,形成提高與改進的良性循環。
4、嚴格過程控制,努力提高質量保證能力
質量管理中檢驗是基礎,過程控制是核心,產品標識標註是窗口。過程控制貫穿於生產和技術的全過程,它包括了產品的設計過程控制、制造過程的控制和使用過程的控制。其中,制造過程是產品形成的直接過程,對於大多數沒有設計能力的中小企業至關重要。產品合格與否直接取決於對生產過程的有效控制,必須做到三不放過,即:造成不合格品的責任人未受處理不放過;不合格原因分析不清不放過;未制定糾正、預防措施不放過。
另外,原材料及外協件的質量,也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建立壹整套的自檢和委托檢驗體系是打破憑關系進貨,靠經驗判別的傳統做法。只有科學的檢驗和判定,才能規避人為失誤帶來的風險;才能做到產品合格出廠。同時,要規範產品標識標註,因為產品標識標註是企業向社會明示產品信息的基本載體;是企業公開承諾安全責任的壹種形式;是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是消費者獲知產品信息的有效途徑;是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要體現。
5、建立行業協會,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近幾年,各地中小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產品多種多樣,特色產品已形成區域化、行業化、規模化生產。所以,充分發揮行業自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壹是事前提示,從企業成立之初,就把涉及質量管理的信息以《提示卡》的形式,壹次性告知,使企業心中有數;二是事中督促,通過《承諾書》、《質量記錄》等形式對企業質量活動進行約束;三是事後督查,通過巡查員、協管員、信息員監督的合力,對企業行為全面掌控。針對小作坊,小、散、亂的特點,將其集中在壹起,統壹管理,建立了質量放心園區,全過程管控,發揮部門監管和行業自律的合力。
6、加強宏觀管理,建立靈活便捷的質量控制平臺
當今社會發展速度壹日千裏,特別是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很多大型企業相繼傾覆,中小企業面臨的處境可想而知。改變中小企業在質量競爭中單打獨鬥的被動局面,筆者認為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必須承擔信息交換、微觀檢測和宏觀監管三項職能。
首先,以貫徹落實《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為切入點,搭建資源***享的信息交換平臺。建立壹個包括設計、制造、使用反饋在內的生產和流通領域信息總平臺,有專人收集、匯總、歸納、分析質量信息,在分門別類的與各行業的子平臺對接,使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質量信息為所有企業***享。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質量管理總體水平,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加強微觀質量的宏觀管理。充分發揮質量監督部門在檢驗檢測資源優勢,推廣進廠檢驗、環節控制、出廠檢驗、型式試驗,采取靈活多變的形式,將檢驗檢測資源為社會服務,為企業服務。也可以鼓勵企業互助合作,在質量監督部門的指導下建立聯合實驗室,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和回報。
第三,用科學的監管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壹是及時發布質量信息和監測預警,變事後檢驗為事前技術服務;二是開展質量調查和競爭力指數測評,編寫質量狀況白皮書,為政府宏觀決策提供參考;三是,進壹步推行和實施“3+2”監管模式,“3”即:事前、事中、事後的監管。“2”即:嚴格原、輔料控制;嚴格抽查和不合格產品的處置。從而認真做到:抓住“兩頭”,看好“兩點”。就是:原、輔料進廠查驗的索證索票;產品出廠前的批批檢驗合格;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每個企業潛在的風險點,確保“發現率”和“處置率”達到100%。同時,加大打擊力度,對人為質量安全事件嚴厲查處,維護合法經驗者權益。四是,建立和完善質量管理政府獎勵機制,對建立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有較大進步和提高的給予經濟上的獎勵,政策上的支持,特別是榮譽上的鼓勵。“發展是硬道理”我們別無選擇,否則,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的競爭,有些中小企業就會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