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是指讀了壹本書,壹篇文章,壹段話,幾句名言,壹段音樂,或者壹段視頻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1利用閑暇之余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閱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篇。對於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壹篇。這篇充素著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並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了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盡管都江堰卑處壹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為人類做著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築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壹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壹心為民的作為。都江堰有著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築,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余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壹壹體現。
在書中的文字需要壹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壹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向往。還有壹種贊嘆的情愫。贊嘆歷史偉人創造出這麽壹項奇跡。我不經想要壹覽都江堰的風采!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2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裏有壹篇《都江堰》,文章不長,但余先生追古思今、旁征博引,把壹個死死的水利工程寫的有血有肉,生靈活現的,十分精彩。文章讀罷,掩卷長思,不覺已為先生靈活的思維和獨到的理解所深深折服。讀了才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僅僅是長城,而是四川的都江堰。
都江堰可以說是人類對大自然力馴服的表現。文章開篇便以長城與都江堰作對比,“如果長城是壹種人類意誌力的驕傲”,那麽都江堰便是壹種集人類意誌力、智慧與自信於壹身的象征。誠然,萬裏長城的確也是人類歷史上創造的奇跡,這是用無數血肉之軀與淚水鑄就的輝煌,是無與倫比的。然而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於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非都江堰莫屬。萬裏長城,因為它的'萬裏而著稱,而都江堰,“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是它,造就了蜀國行銷三國的織錦;是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文章中描寫了都江堰的水,寫出了水的靈動,水的規整。先是說“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壹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再說“都江堰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壹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前後海水與都江堰的水作對比,突出了都江堰的水不多不少正好適當,有活力,有競爭力,有生命力,有動力,有規範力。文中又寫到“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服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壹種更壯麗的馴服”,這說明都江堰的構造是堅實的,是不垮的,是雄偉的,是壯觀的,為下文闡述李冰的精魂作了鋪墊。因此,作者受此感染,不由地感悟到“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壹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壹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裏,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壹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聖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於是,余秋雨教授對於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不由而生,那麽,本文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其實,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文化苦旅都江堰讀後感3從本篇開始,作者開始描寫祖國的文化遺跡。
秦代四川郡守李冰督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國的美名,使用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造福壹方百姓。余秋雨先生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解析了都江堰的始末,運用淵博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文學修養向我們詳細剖析了它的人文底蘊和政治意義。
作為兩千多年的人工工程,至今仍然發揮這其本值,確實比現在只存在殘值的萬裏長城要了不起得多。難怪作者說:“這是壹個不大的工程,但我敢說,把它放在全人類文明奇跡的第壹線,也毫無愧色。”,“世人皆知萬裏長城,其實細細想來,它比萬裏長城更激動人心。”在這壹點上可以和隋朝的京杭大運河相媲美。
摘抄:
這壹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國有幸,公元前三世紀出現過壹項並不惹人註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這項任命與秦統壹中國的宏圖有關。然而,這項任命到了李冰那裏,卻從壹個政治計劃變成了壹個生態計劃。
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都江堰調理自然力的本事,被近旁的青城山作了哲學總結。
青城山是道教聖地,而道教是唯壹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大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莊子的哲學,把水作為教義的象征。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湧浪疊,無比強大;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壹,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壹次集中呈現。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