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吧,壹聲“磨剪子嘞戧菜刀”,把我們帶到了童年。藝人肩扛板凳,板凳上掛有小水桶,磨刀石。生意來了,板凳壹放,開始工作。先用較粗的石頭磨,再用細石,直到刃口鋒利,方才罷休。
若是菜刀刃口較厚,還要用鏟刀,把刃口處變厚變鈍或銹蝕的廢鐵鏟掉壹層,使刀口變得利爽,然後才能上石頭磨。因為早先的菜刀都是鐵匠手工打的,不是現在的機制刀,不僅厚,還愛生銹。
別小瞧這個“戧菜刀”,極需要力量和技術。搶菜刀必須做到穩準狠,力氣大小,走向偏斜都不行。所以磨刀師傅跨步騎上板凳,把菜刀用夾板固定好,只要手把鏟刀,就會變得心無雜念,全神貫註。
最後,用拇指或用舊棉絮試試刀刃,鋒利無比了,才交給主人。只是現在剪刀用的很少了,菜刀就自己磨磨也可使用。
捆笤帚,現在農村也不多見了,偶爾也能遇到。藝人不用吆喝,只需要搖動鐵葉子,發出“嘩啦,嘩啦”的聲響,人們就知道捆笤帚的來了。於是農村的大娘大嬸們,拿出自己的笤帚苗,讓藝人捆綁笤帚或炊具。
藝人先把笤帚苗用水浸泡,然後再用木棒把笤帚苗的莖稈砸散,最後才能捆綁。捆綁是要用力綁緊,否則,笤帚捆好後會松散,不牢固。
最後壹道工序,使用鐮刀,把殘余的莖稈割掉,讓笤帚柄整齊美觀。壹把菜刀,把笤帚苗剁齊整。壹把結實耐用的笤帚就完工了。
染布,賣布。藝人也不用吆喝,賣布人的吆喝方式是搖壹個大個撥浪鼓。車停穩後,他搖著撥浪鼓四處走走。這種大撥浪鼓搖動起來聲音很渾厚,帶著固有的節奏。
賣布染布的人壹般都穿得比較講究,壹身的毛藍色中式對襟盤扣衣服,戴帽子,很有買賣人的派頭。賣布的人常用壹把布甩子,不時抽打灰塵。買布的人還常把壹只摩挲得油光鋥亮的尺子,斜插在後脖領子裏,待來了顧客,說定好扯布,壹把抽出來十分利索。
鋦盆鋦碗。藝人早已見不到了,生活好了,誰還會用裂紋的盆碗。但過去鋦盆鋦碗鋦大缸可是個細工慢活。俗話說“沒那個金剛鉆,別攬這個瓷器活”。
鋦瓷壺、鋦茶碗、鋸膽瓶都是細活,手藝要求最精。鋦出的活兒不僅要嚴絲合縫,還要美觀中看。
鋦匠鋦碗時,坐在小板凳上,膝蓋蒙塊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鋦的壞碴和裂縫處理幹凈,然後將破損的碴塊按原形拼合好,用壹根帶鉤的細長麻繩,鉤掛在碗沿上,小心翼翼地纏繞紮緊。
接著,將綁好的碗用兩腿夾著,拿出金剛鉆沿縫隙兩邊鉆出壹對對針眼似的小孔。從挑子裏取出幾枚扁平的小銅鋦子,最小的只有幾毫米,用小錘子輕輕地敲打,壹個個地嵌入小孔裏將裂縫巴緊。
最後沿裂縫塗上壹種黏性極強的油灰膏,就算鋦好了。鋦子也有很多講究。最普通是鐵的,昂貴的有銅的、銀的、金的。客戶的地位不同,物件不同,自然扒鋦子就不同。用什麽樣的鋦子,也顯示了雇主的地位、貧富和愛好。
每年麥熟之前,天氣轉暖,賣小雞兒的就來了,那吆喝聲尤其悅耳。往往是第壹句短,第二句長,那聲音非常好聽,很有韻律。賣小——雞兒嘍呵,賣——小雞兒嘍————
那時候,人們家家養雞,下蛋賣錢貼補家用。所以賣小雞兒的生意很火。經常是人們正在午睡,那壹聲買小雞兒的吆喝聲,把嬸子大娘們吵醒。於是,揉揉惺睡得眼,提拉著鞋出來買幾只。
小雞兒壹般在簍子裝著,嘰嘰的叫著,毛茸茸的煞是好看。壹番討價還價,交易就成了。
但挑小雞兒的公母,需要眼力。有人說,個頭大的,健壯的,往往是公雞,而個頭較小的,可能是母雞。具體如何區別,我也沒經驗。不過現如今,賣小雞兒的雖然不多,但偶爾也能聽到,喜歡聽到那個韻味。
貨郎,是古老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商販。貨郎前後兩頭各挑壹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上了漆的木箱,裏面分層放著繡花針、繡花線、繡花撐床以及紙花樣子,縫衣針,頂針,剪刀,紅頭繩,簪子,纂網,發髻絨花,絲帶,香粉,雪花膏,還有木梳,篦子,豬胰子,小玻璃鏡等。有的還兼賣各色紡織用的煮色染料,其它日用小商品。
貨郎擔的吆喝方式是搖“貨郎鼓”,俗稱“撥浪鼓”。貨郎鼓是壹根木柱上同時串著小鼓小鑼,鼓和鑼兩邊用細繩拴著小木球。貨郎搖動木柱,小木球甩起來,同時敲響鼓和鑼,發出壹種有節奏而又急促脆生的“咚當咚當”的聲響。
貨郎壹來,那大姑娘小媳婦兒,歡喜的了不得。圍在壹起,挑挑揀揀,討價還價,非常熱鬧。這貨郎也是好脾氣,從不和人計較,要不說和氣生財呢?在和諧的氣氛中,做成生意。所以,貨郎擔,就是百貨公司的前身。
看完這些,朋友們妳可曾記得?我是否把妳帶到那,古韻悠悠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