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國內也活躍著壹大批專事小小說創作的作家。鄭州的《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小小說刊物,有個“金麻雀獎”也是專門為小小說而設置的。年輕的時候,我曾經訂閱過大量的《小小說選刊》和《微型小說選刊》,當然那時候主要是去讀,真正動筆去寫還是近幾年的事情。
或許是讀者大多有獵奇心理,好的小小說就是壹個精彩的故事,很多時候它更受壹些平臺青睞,相比散文或詩歌往往有著更多的閱讀量。我承認為了片面追求閱讀量,很多時候我是有些心浮氣躁的,對於文章並沒有刻意去打磨,將壹些故事也當作小小說來寫,刻意淡化小小說的文學色彩,片面迎合平臺或讀者的低級趣味。
今天在頭條遇到壹位老師,對我的兩篇小小說有壹些善意的建議,讓我壹下如醍醐灌頂。這位老師是壹位省級作家協會成員,在《人民日報》《北方文學》《小說界》《百花園》《山東文學》《北方作家》等知名雜誌上都發表過文章,對於如何寫好小小說,想來她是最有發言權的。
老師說,小小說雖小,可五臟俱全,小說的要素樣樣不少。只因為是小小說,文字應該在2000字以內為宜。耐讀的小小說,壹是要選擇全新的角度,用太俗的方法講故事是很難吸引人的。二是要留白,呈現白描的藝術效果,有的情節不去細說或結尾不去進壹步交代,留下空靈之感。在場景和人物的描寫上不要過細,不要面面俱到,造成畫蛇添足。
小小說要有“包袱”,制造情節的起伏懸念,抓住讀者的眼球,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隨著情節的起伏,恰到好處地抖落“包袱”,起到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的感嘆效果。小小說結尾可以虛擬化或多元化,運用留白寫法,把結尾延伸開,最好把結尾殘酷地留給讀者。這樣小小說就更有魅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了。
應該說,對比這位老師關於小小說的壹些要求,我的某些所謂小小說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盡管語言描寫尚可,但是整體故事情節趨於平淡,結尾有太多矯柔造作的痕跡。譬如在寫作過程中常常生怕讀者不懂,畫蛇添足地進行旁白介紹,這樣缺少留白,也就毫無空靈之感。
對於小小說的壹些寫作理論,我大體是熟悉的,可是為什麽在寫文過程中依然會犯壹些錯誤呢?我想這大體跟自己的心態有關,只知片面追求流量,喪失了寫好純文學的初心。這事讓我警醒,今後寫小小說也從此有了壹個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