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竹枝詞二首》
原文是: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所以,“東邊日出西邊雨”的下壹句是“道是無晴卻有晴”。不過既然是“二首”就說明是兩首詩,上面這只是其中的壹首,第二首為: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
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
兩首詩的意境
整體來說,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都非常深入,全詩體現了詩人作詩時的心理意境和個性。
比如第壹首詩中,先描寫了壹個青山綠水的江邊,少女聽見悠遠的歌聲從江水上傳來,日出雨水相伴,不知道到底是晴天還是雨天。其中的“有晴”又暗含了諧音“有情”,十分的歡快有趣。同時,少女的心情非常復雜,既害怕天氣的變幻又害怕情郎的心思,不但扣人心弦,而且深觸情感,十分精妙。
第二首詩又有所不同,這首詩直截了當地說明自己這個異鄉人的身份,壹面感觸巴蜀地區的氣候變幻,也感觸巴蜀當地人的風俗與自己不同。自己這個外來人十分想念故鄉,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回去。這種濃郁的思鄉之情躍然與詩歌之間,讓人聽起來都不得不有些動容。
詩的來歷
其實,劉禹錫創作的詩歌壹***有11首,分為《竹枝詞九首》、《竹枝詞二首》,是在822年至824年在夔(kuí)州任職刺史時,根據當地風俗和自己的情感抒發。
這個《竹枝詞二首》就是咱們上面提到的兩首經典七言絕句。《竹枝詞》這個名稱其實是來自巴蜀地區的傳統民歌,雖然形式上也是七絕,但內容和寫法上與中原的七言絕句是不同的。劉禹錫用此起名,也是入鄉隨俗了。
作者的經歷
劉禹錫生於772年,父親是江南小官。他從小接觸詩書禮樂,讀書刻苦,再加上天賦不錯,很快就及第登科。後來,劉禹錫憑借才華,仕途順利,還因為好友受到唐順宗賞識,壹度任職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唐朝財政工作,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但唐順宗和劉禹錫、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屬於改革派,他們改革政策觸及了大量藩王地方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極力攻擊。805年,唐順宗不得已讓位唐憲宗李純,改革派受到極大打壓和傷害,當時唐順宗身邊的8位改革派都被貶為司馬、刺史,史稱“八司馬事件”。
按照唐朝級別,雖然從京城被貶到地方,但是當了司馬刺史其實也算封疆大吏了,應該不錯才對。其實,劉禹錫等人被貶的地方都是十分偏遠的山區邊地,不但環境不好,而且發展也不好,看似是個刺史,其實是重重的“貶官”了。
10年後,劉禹錫奉詔回長安,看見物是人非,又寫了壹首《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此詩壹出,立刻引起當朝權貴震怒,再次重重把他貶官到播州。原來,劉禹錫借著詩歌,再次諷刺了那些保守官吏,暗含自己的不滿。後來,劉禹錫又任連州刺史、夔州刺史(此時作詩《竹枝詞》)、和州刺史。直至826年,55歲的劉禹錫才奉詔返回任東都尚書。後又外放任多地刺史,直至64歲以後,才回長安任閑職,於71歲終於洛陽。
詩歌背後的深刻情感
《竹枝詞九首》、《竹枝詞二首》正是劉禹錫被貶官10余年後,再次被貶官時所作。作為壹個滿腹經綸,滿腔報復的士子,連續多年的被貶使他極為郁悶難過,只有通過不斷的創作詩歌來抒發情感。
所以從劉禹錫的《竹枝詞》中,我們不難發現:總有壹種淡淡的憂傷,有壹種命運難改的不甘,還有壹種時局難測的惆悵,隱含其中,不用明說,卻暗暗有所體會。
這其實才是作者劉禹錫真正的人生感悟,這才是詩與情的完美結合,除了聞者痛惜以外,也許這才是他可以成為詩壇大家的真正精髓所在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