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漢語詞典 - 甬上十佳名橋,現在還好嗎?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甬上十佳名橋,現在還好嗎?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1998年,寧波市文化局和寧波日報聯合評選出了“甬上十佳名橋”。

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些橋現在都還好嗎?

穎之全部遊訪,古今多少事,盡在古橋中。

1、靈橋

靈橋,是寧波城區內最老的橋梁,既是寧波的建築地標,也是精神與文化的地標。

唐代時,三江口先後設置鄮縣縣治和明州州治,推進了三江口的發展歷程,三江六岸,建設浮橋往來。

靈橋位置的浮橋,名叫東津浮橋,也叫靈橋,民間俗稱老江橋。

據傳始建浮橋時,水深流急,橋基建築困難,恰逢雨後彩虹,工匠們於是在彩虹兩端打下橋樁,順利將橋建起,人們認為天有靈現,故橋名定為靈現橋,簡稱靈橋。

浮橋,歷代屢修屢毀,屢毀屢建。

1931年,寧波各界呼籲重建老江橋,並在寧波和上海成立老江橋(即靈現橋)籌備委員會,經各界籌款,1934年,由德國西門子洋行承包動工重建。

1936年5月25日,靈橋竣工,成為寧波三江上的第壹座固定橋梁,也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新型獨孔大環橋,設計年限70年。

抗戰和內戰時期,靈橋屢遭轟炸,橋面千瘡百孔,鋼梁彈痕累累,但是靈橋在亂中幸存。

1995年,靈橋的設計年限將滿60年之際,西門子的橋梁專家來到寧波查勘靈橋,結論認為,靈橋至少還可以使用20年以上。

靈橋70年,西門子公司再次致函寧波,提醒寧波註意靈橋的維修和保養。

德國人之工匠精神,不得不服!

2005年,靈橋列入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建築。

2011年,靈橋發生過嚴重的撞船事故,後經歷時三年的修復,2016年7月28日,靈橋恢復通車。

2、高橋

寧波市海曙區高橋鎮,鎮以橋名,因為鎮內有壹座石拱橋,名叫高橋。

高橋建於北宋徽宗趙佶重和初年,即公元1118年,南北兩側的橋額上各刻有四字,南側:文星高照,北側:指日高升,都含有“高”字,因此取名為“高橋”。

文星高照,指日高升,無論是北上趕考的學子,還是乘船而來的官人,見此八字必心生喜悅。

高橋建成11年後,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軍直驅南下,宋高宗逃經蛤州,在高橋壹帶,發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橋之戰,也上演了“村姑救康王”的 歷史 故事。

在航運交通繁盛的時代,高橋之下,舟楫往來不停。

西塘河,是浙東運河寧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寧波通往杭州,連接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道,歷代官員學子、行商軍旅,必經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被稱為官塘河。

從寧波西門口出城,沿西塘河乘船北上,穿過高橋,經大西壩,與姚江相通。

高橋橋身高大,曾鞏在《廣德湖記》中寫高橋,言其“航舶過往風帆不落”。

巨浪長風想見群公得意,方壺圓嶠都從此處問津,文星高照。

水漲春江雙槳移來天上,明月夜渚壹珠點到波心,指日高升。

3、百梁橋

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惠江村,蕙江之上,有壹座著名的廊橋,名叫百梁橋。

百梁橋建成於宋神宗趙頊元豐元年,即公元1078年,當時由朱文偉及其子朱用謐出資建造。

百梁橋長達百米,6墩7孔,正中間的橋孔用16根木梁,其他六個橋孔每孔鋪架木梁14根,***計壹百根木梁,故名“百梁橋”。

南宋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軍直驅南下,宋高宗逃經明州,百梁橋被戰亂所毀。

公元1145年,朱氏後裔朱世則兄弟和村民按原樣重建,創造了祖孫三代建廊橋的佳話。

明代詩人沈明臣有詩贊之:“青天回首歸何處,落日千峰興不孤。”

百梁橋歷代屢經整修,現存之橋,修護於光緒22年,即公元1896年。

百梁橋是浙江省內幸存的最長石礅木梁古廊橋,氣勢宏偉,結構完整,被稱為“浙東第壹廊橋”,是研究古代橋梁的難得實例。

4、惠明橋

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洞橋村,惠明港與南塘河匯合處,有始建於唐代的惠明橋。

公元832年,王元暐主持修建它山堰時,明州刺史於季友在惠明港開渠築堰,隨後在惠明港與南塘河匯合處,建成了惠明橋。

宋代楊蒙贊惠明橋:“湯湯其流,泛泛其舟,以溉以濯,以酌以遊”。

惠明橋幾經傾廢,現存之橋重建於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

橋北對聯:“仍舊址建新梁七鄉引籟,導行春通仲夏兩派匯流”,惠明橋曾經作為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作用可見壹斑。

橋南對聯:“惠澤周流交註雙湖日月,明山綿亙遠通三郡輪蹄”,第壹字連起來就是橋名“惠明”。

5、通濟橋

通濟橋,橫跨余姚城區的姚江之上,溝通余姚南北兩城,又名舜江橋,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古橋,故被稱為“浙東第壹橋”。

通濟橋始建於北宋仁宗趙禎慶歷年間,即公元1041年-1048年,原系木橋,初名德惠橋,後改名為虹橋。

元至順三年,即公元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橋旁立了壹塊石碑,上面題道:“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字,此語近似於與曾鞏說高橋。

北宋王安石任鄞縣縣令時曾至余姚,有詩選之:

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

喚取仙人來此住,莫教辛苦上層城。

通濟橋現存之橋,重建於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即公元1729壹1731年。

2019年,通濟橋和奉化廣濟橋,列為全國重點文物。

6、碧環橋

寧波市鄞州區五鄉鎮仁久村,縱橫交錯的水系,將村莊分隔成片,橋梁相通,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落,被譽為寧波的水上威尼斯,可以作為鄉村 旅遊 目的地。

碧環橋,取意於“碧水環村”,橋額刻橋名“碧環”,上款“嘉靖癸已”,下款“仲冬鼎建”。

碧環橋為單孔拱形石橋,橋面多用青石鋪成,全長11米,橋孔跨度僅2米,只容得下小舟通行。

規模小巧的碧環橋,為什麽能入選甬上十佳名橋呢?

碧環橋原是木橋,嘉靖十二年,即公元1533年,吳氏人家將木橋改建為石拱橋,並名為“碧環橋”。

碧環橋的雕刻精美,橋邊有十塊浮雕荷葉欄板,東西橋頭各有十級平緩的臺階,象征著“十全十美”。

欄板間有12根立柱,柱頭雕有蓮花,有的是雙層復蓮,有的是雙層仰蓮,有復蓮、仰蓮、含蓮等多種形狀,橋堍設彩雲紋抱鼓石,精美絕倫。

碧環橋,是甬上十佳名橋中最小的橋。

7、廣濟橋

寧波市奉化區江口街道南渡村,廣濟橋最早始建於北宋趙匡胤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僧人師悟,在此造土橋。

土橋易被洪水沖毀,其後邑士余覃,改建為木橋,名為廣濟橋,歷代屢經整修重建。

現存之橋基,建於元代忽必烈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至今七百多年。

當時由奉化縣主簿盧震,發起重建,善士沈森出資,聘請名揚四方的石匠許誠施工建設。

築堤岸,立石柱,架橋梁,鋪木板,建成了石柱木板廊橋。

石匠許誠,鄞縣小溪人,也即是現在的海曙區鄞江鎮人。

廣濟橋,五墩四孔,是奉化區僅存的元代廊屋式橋梁,有較高的 歷史 價值。

廣濟橋橫跨之水,就是早期的縣江,縣江原本從廣濟橋下穿過,蜿蜒曲折,穿越南渡村。

南渡村之名,來源於江上之渡口。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縣江從沈家埠村改道後,從南渡村之西側,筆直往北,再折而向東北,匯入奉化江,奔流向海。

8、福星橋

寧波市奉化區大堰鎮常照村,村口縣溪之上的古橋名叫福星橋,橫跨縣溪之上,石拱五孔,亦稱之為五洞橋。

公元1891年,普陀山凈修和尚自稱受觀音指引來此修建跨溪石拱橋,歷經七年建設,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橋成。

人們感恩修橋之功,稱凈修和尚為“福星”,所造之橋,稱為“福星橋”。

福星橋,全長96.3米,高約14米,是浙東跨度最大的五孔石拱橋,被譽為“浙東第壹石拱長橋”。

中孔橋額上鐫刻橋名:福星橋,四個邊孔額上分別刻著安瀾、永慶、砥柱、常新八個字,各有寓意。

橋面石板上還有松鶴、荷花、竹菊、松鹿等浮雕,兩邊各28個橋欄望柱上雕刻著獅身、蓮花等石雕,做工精美。

福星橋,常照村,橋名和村名連在壹起,福星常照,很有意思了!

9、戊己橋

寧海縣胡陳鄉胡東村西張自然村,中堡溪上,有壹座古石頭橋,名叫戊己橋,橋孔多達48個,故又稱為48洞橋。

戊己橋始建於公元1848年,即清道光戊申年,建成於公元1849年,即道光己酉年,故取戊申、已酉各壹字作為橋名,稱為戊已橋。

戊己橋原有48孔,橋頭造公路時填去壹個橋孔,現存47孔,全長137.5米,被譽為浙東第壹石長橋,也有專家稱它為中國最長的柱腳式石橋。

中孔最大,跨度達4.3米,七十年代胡陳港口攔港大壩建成之前,橋下可通航,戊己橋,曾經也是壹座罕見的跨海長橋。

10、萬年橋

寧波市寧海縣黃壇鎮榧坑村,地處寧海縣與新昌、天臺交界的三角地帶,崇山峻嶺間,山壹程,水壹程,避世而遠離,原生態的自然風光,怡人的山水風情,被譽為寧波的香格裏拉。

榧坑村口的萬年橋,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1760,橋體全部由不規則的溪坑石頭堆砌而成,未經任何材料粘結,盡呈原始古樸之態。

1972年通村的公路修通以前,萬年橋是榧坑村民外出的必經關口。

萬年橋的橋體單孔圓弧,形如半月,南北橫跨於大松溪之上,氣勢若虹。

橋面兩側排列有不規則條石,既可作橋欄,又可作歇息聊天之用。

萬年橋,全長34米,橋面凈寬4.8米,矢高10米,凈跨18米,在浙江省的單孔古橋中,僅次於泰順彭溪橋、新昌吉安橋、天臺永福橋,名列第四。

在寧波市內的古石橋中,萬年橋的單孔卵石跨度,名列第壹。

人類前行的步伐,艱辛而滄桑。

古橋,曾將多少行人送抵彼岸。

歲月變遷,古橋逐漸被鋼筋水泥橋梁取代。

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而她還在說話。

古今多少事,盡在古橋中。

1998年評選甬上十佳名橋時,按照票數高低,先後順序為:靈橋、高橋、廣濟橋、惠明橋、通濟橋、百梁橋、福星橋、戊己橋、碧環橋、萬年橋。

如果現在重評甬上十佳名橋,還有哪些橋應該上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