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嶽母刺字
嶽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嶽飛之孫嶽珂所著《金佗_編》也沒有記錄。嶽飛背上刺字的記載始見於元人所修的《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有壹種說法是,因為“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執行,所以嶽飛從軍時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誌。
明代表現嶽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精忠記》、《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嶽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壹,流傳最廣的則是“精忠報國”。有學者認為,此時的“精忠報國”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禦賜“精忠嶽飛”四字而產生。
始修於明代的《唐門嶽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姚氏於靖康初年為嶽飛所刺,但《宗譜》晚出,此事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嶽母刺字”的演義故事則最早見於清抄本《如是觀傳奇》與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嶽》,《說嶽》中的嶽母刺字故事影響廣泛,傳誦不絕,成為壹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2、賞罰分明
“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是嶽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所以嶽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嶽飛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嶽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
3、儒將風範
嶽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嶽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嶽飛這壹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