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壹,托爾斯泰為寫這部宏偉的史詩幾乎用了7年時間,無論是作品的規模還是對問題的論述,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了他以往的作品。全部生活素材被編織在壹幅巨大的花毯中,對豐富的材料和眾多人物的處理,都是無比客觀的。但是小說中也有壹些章節經常受到評論家的指責,在這些章節裏,托爾斯泰闡述了他的歷史哲學,並對戰爭及其策劃者大發議論,這種冗長的議論有損於全書的協調,成為藝術上的壹個缺陷。
《安娜·卡列尼娜》於1873年至1877年創作而成,雖然它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與《戰爭與和平》相似,但在藝術上卻比較協調。在寫作《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兩部作品之間的壹段時間裏,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正處在變化過程中。《戰爭與和平》是壹部熱愛生活的樂觀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都是健全的,而且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沖突;《安娜·卡列尼娜》則是悲觀的,它的主人公們的內心沖突往往得不到解決,有時還釀成了人間的災難,安娜與渥倫斯基的私情所面臨的悲慘命運是不可避免的。
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以後,長期以來對人生目的的苦苦探索使托爾斯泰經歷了壹場精神危機。1880年以後,他花了很多時間就自己的宗教觀點、社會觀點、道德觀點和藝術觀點的各個方面寫了壹些書籍、小冊子和論文。後來,他還就道德問題和性的問題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和劇本。
托爾斯泰71歲的時候,他寫了最後壹部長篇小說《復活》,小說中有許多優秀的篇章,特別是在第壹部裏,作者的敘述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審判的場面也是現實主義記事的壹篇傑作。評論家認為,就藝術性而論,《復活》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大為遜色,它有倉促寫成的跡像,它的道德說教和對司法制度、刑事制度和教會的宗教儀式的激烈抨擊,都使它仿佛出自辨論家托爾斯泰,而不象是出自文學家托爾斯泰的手筆。
1910年10月,日益惡化的家庭關系迫使托爾斯泰在壹天夜裏偷偷地離家出走。11月20日,他因患肺炎在梁贊省偏僻的阿斯塔堡車站去世。
對於托爾斯泰作為壹個文學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評論家從未提出過疑義,壹致公認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壹。與經濟決定論和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學說相反,托爾斯泰認為,促使人類達到沒有階級和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通過每壹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從而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趨完善。盡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但他壹直被認為是19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壹。
托爾斯泰還是壹位傑出的語言學家,壹生掌握了10多種外語,直到80歲高齡還開始學習漢語。
托爾斯泰的女兒亞歷山大·利沃夫納·托爾斯塔亞,作家、評論家,托爾斯泰故居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博物館和托爾斯泰基金會創始人。她有三年時間是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線上度過的,獲得醫務上校軍銜和兩枚喬治勛章。曾被關押在蘇聯集中營,後應亞斯納亞波利亞納農民的請求被釋放。她移居國外之後,先後在日本和美國生活,終身未嫁。2000年10月,她的回憶錄《我的20世紀》第壹次在俄羅斯出版。
列夫·托爾斯泰的玄孫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38歲(2001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國際新聞專業,畢業後當過記者,在文化部當過博物館事務技術顧問,擔任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博物館館長。有兩女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