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包括建築、雕塑和壁畫,它們結合成壹個統壹的整體。石窟的形制為禪窟、中柱、方佛殿。雕像是敦煌石窟藝術的主體,除了少數高達幾十米的石胎泥塑外,其余都是彩繪泥塑。壁畫大致可以分為七大類:佛像、怪獸、故事、肖像、經典、佛教古跡、裝飾圖案、繪畫。
十六大(北梁)後期的窯洞繼承和發展了河西走廊的漢晉文化傳統。同時,由於敦煌與西域各國交流頻繁,呈現出明顯的西域藝術風格。壹種新的中原藝術風格開始出現在魏代西洞。以中國神話為內容,以秀骨清象為造型特征,註重神韻氣度的表現。北魏時期的壁畫多以土彩畫為主,並以青、綠、赭、白等色,色調溫潤厚重。西魏以後,以白墻為底色,色調趨於清新淡雅。
隋代是敦煌藝術史上的壹個活躍時期,它體現了變革的精神,對敦煌藝術的發展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唐代是敦煌藝術的黃金時代。各種塑料雕塑應有盡有,壹座30多米的巨大雕像出現;壁畫題材多,場面宏偉。人物造型、著色、底紋、線描技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156窟張壹超行旅圖和郭頌夫人行旅圖,展示的是晚唐時期我們的歸義軍統帥張壹超夫婦行旅的情況。條幅壁畫上,儀仗、音樂、舞蹈、隨行護衛等人物分段鋪滿圖畫,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創了莫高窟作為佛教石窟單獨謳歌壁畫繪制的先河。藝術家們在融合外來藝術精華、繼承和發展前代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藝術。
五代的窯洞繼承了晚唐的遺風。宋代的窯洞、形制、內容、技法多沿襲五代舊風,有少數精美之作。西夏時期基本沒有新的窯洞,只有上壹代的窯洞重建。元代的窯洞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新的風貌,出現了壹些優秀的作品。這壹時期的壁畫雖然很少有新的題材,但在構圖和色彩運用上有特色。構圖確定為簡化,顏色多為大面積的綠色作為背景色,整個畫面的色彩比較冷。壁畫多采用浸粉疊金的手法,這在前代並不多見。
敦煌壁畫所描繪的當時的壹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中國古代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鬥、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壁畫中的各種人物形象,保留了歷代各族人民服飾的大量信息。大量的亭臺樓閣、廟宇、塔、宮殿、城市、橋梁
石窟在明代曾壹度廢棄,但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後,人們又重新關註起來。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發現了“藏經洞”,裏面有4萬多部經文、文獻和文物。從那以後,莫高窟變得更加引人註目。1907年和1914年,英國的斯坦兩次搶劫了壹萬多份遺書和文物。1908年,法國人佩利奧特從藏經洞中挑出最好的文獻,掠奪了大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所寫的經書大部分被運到北京,由首都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立花醉鬼和吉川光壹郎從道士王手中奪走了約600部經書。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從敦煌帶了壹批經書和手稿,勘察了石窟,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沃納用特殊的化學膠粘貼並盜走了26幅莫高窟壁畫。這些盜竊和破壞給敦煌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現在敦煌學已經成為壹門備受國內外學者關註的學科,《敦煌遺書》被學術界譽為現代古代文獻的四大發現。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為《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