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有三種,分別是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
1、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是古老的傳統木偶戲的壹種,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絲戲”,當地民間俗稱嘉禮,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壹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余出傳統劇目。
2、杖頭木偶
杖頭木偶是壹種地方傳統戲劇。在古代稱“杖頭傀儡”,是以木杖來操縱動作完成,它內部虛空,眼嘴可以活動,頸部下面接壹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壹手掌握兩根操縱桿進行表演,因而又稱“舉偶”。就杖頭木偶的偶型而言,有大中小三種,分布地域不同,各有特色。
3、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戲劇。據《漳州府誌》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余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聯,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木偶戲的由來
中國木偶藝術,是中國藝苑中壹枝獨秀的奇葩。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技藝精巧。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人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
木偶藝術是借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春秋、 戰國有了木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壹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壹種方式。
1979年,山東萊西縣院裏鄉岱墅村發掘的壹具高193厘米的大木偶,肢體由13段木條組成,關節可活動,坐、立、跪兼善。它的發現,壹則體現了木偶自喪葬而娛人的過渡;再者表明,木偶制作已達到與真人無二、活動裕如的境地,這為木偶戲的萌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而多數人認為,中國木偶藝術“源於俑”。中國木偶真正成為藝術,還在它的戲劇特征棗人以木偶為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