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語言形式。它壹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下面是前門拒狼歇後語,歡迎參考閱讀!
前門拒狼,後門進虎
解釋: 比喻趕走了壹個敵人,又來了壹個敵人.
近義詞: 顧此失彼、前門去虎,後門進狼
例子: 元·趙雪航《評史》:“竇氏雖除,而寺人之權從茲盛矣!諺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此之謂也.”
更多歇後語精選:
1、懶牛懶馬幹活——屎尿多。
2、柳條籃子搖元宵——滾蛋。
3、盼望月亮從西出——沒指望。
4、天上的月亮——看得見,摸不著。
5、碗邊上的蒼蠅——混飯吃。
6、過年吃團圓飯——濟濟壹堂。
7、三伏天燒爐子——真夠熱火。
8、東方天亮下大雪——明明白白;明白。
9、蒼蠅會蜘蛛——自投羅網。
10、孫猴子的尾巴——變不了;沒法變。
11、三九天吃梅子——寒酸。
12、王小二過年——壹年不如壹年。
13、洞庭湖裏漲春水——壹浪高壹浪。
14、地上的螞蟻——數不清。
15、秋天的柿子——自來紅。
16、年三十討口——丟人現眼。
17、冬天的竹筍——出不了頭。
18、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爐——沒人愛。
19、冬天穿汗衫——冷暖自己知。
20、蒸饃打狗——有去無回。
21、過年娶媳婦——雙喜臨門。
22、三伏天的爆竹——壹碰炸。
23、牛拉碾子——上了圈套。
24、春汛的魚蝦——隨大流。
25、鍋堂裏的老鼠——灰溜溜。
26、三九天掉冰窟——抖起來了。
27、螞蟻擡食——步調壹致。
28、天亮下大雪——明白;明明白白。
29、站在河岸撈月亮——白搭工。
30、穿汗衫戴棉帽——不知春秋。
31、三九天種小麥——不是時候。
32、豹子進山——渾身是膽。
33、捧著書本騎驢——走著瞧。
34、屎殼郎變知了——壹步群天:高升了。
35、吃了蜂蜜——心裏甜。
36、斷了翅膀的鳥——飛不高。
37、月亮地裏曬谷子——陰幹;將天。
38、舅老爺請春客——奉陪到底。
39、三伏天的冰塊——見不得陽光。
40、穿冬衣搖夏扇——不知冷熱。
41、秋後的蚊子——嗡嗡不了幾天;銷聲匿跡。
42、過年的肥豬——早晚得殺。
43、夏天的扇子——人人歡喜;個個喜愛。
44、炎夏天打冷戰——不寒而栗。
45、毛猴子撈月亮——白忙壹場。
46、蠍子背蜈蚣——毒上加毒。
47、冬天火爐夏天扇——個個喜愛。
48、螞蟻擡蟲子——個個使勁;齊心合力。
49、苞谷面做元宵——捏不攏。
50、瓶子裏的蒼蠅——沒有出路。
51、年畫上的春牛——離不得。
52、年三十的案板——借不得;不得空。
53、秋後望田頭——找茬兒。
54、月亮壩裏擲色子——觀點模糊。
55、三九天的叫花子——又冷又餓。
56、螞蟻頭上砍壹刀——沒血肉。
57、穿涼鞋戴棉帽——顧頭不顧腳;不知春秋。
58、鞭子抽螞蟻——專揀小的欺。
59、冬天的青蛙——躲起來啦。
60、大年初壹看歷書——日子長著哩。
61、冬水田裏種麥子——怪哉。
62、壁上的春牛——離不得;跟。
63、大年三十餵年豬——來不及了。
64、豬八戒摔鏡子——怕露醜。
65、踩凳子夠月亮——差遠了。
66、三九天扇扇子——心裏有火。
67、大雪落在海裏頭——看得見,摸不著。
68、冬天的旋風——成不了氣候。
69、縛在線上的螞蚱——跑不了。
70、蚊龍造反——翻江倒海。
71、屎殼郎傳宗接代——遺臭萬年。
72、拿著蜂房變戲法——耍心眼。
73、豬八戒三十六變——沒有壹副好嘴臉。
74、紅頭蒼蠅叮爛豬頭——臭味相投。
75、冬天的扇子——沒用處;盡受冷落。
76、嗑瓜子瞌出個臭蟲——充人來了。
77、屎殼郎排隊——奧趣相投;壹溜黑貨。
78、門上貼春聯——壹對紅。
79、蛤蟆蹦到腳面上——高升了;嚇人壹跳。
80、大年初壹貼福字——吉慶有余。。
81、元宵裏裹爆竹——糖衣炮彈。
82、西山猛虎不咬人——有假無真。
83、地老鼠跑江南——走路不多,見天不多。
84、蒼蠅撞上癱蛤蟆——自送壹口肉。
85、烏龜找甲魚——壹路貨色。
86、端午節包粽子——有棱有角。
87、大年初壹拜年——妳好我也好。
88、夏天的螢火蟲——若明若暗。
89、竹竿打月亮——挨不上。
90、禿山上的.猴子——沒啥耍了。
91、十個指頭按跳蚤——壹個也捉不住。
92、月亮跟著太陽轉——沾光;借光。
93、月亮壩擺龍門陣——明說明講;明說。
94、高粱撒在麥地裏——雜種;秋後見高低。
95、年三十夜的年糕——人有我有;妳有我也有。
96、大象吃蚊子——無從下口;無法下口;難下。
97、三伏天穿皮襖——不是時候,不識時務;亂套了。
98、屎殼郎戴禮帽——出洋相;洋相百出。
99、癩蛤蟆躲端午——躲過初壹,躲不過十五。
100、貓逮老鼠鼠打洞——各有本領;各靠各的本事。
附:歇後語的起源我們都知道歇後語,但很少人知道歇後語的來歷,它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特殊語言形式,壹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壹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最早出現“歇後”這壹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壹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壹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裏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