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築師隊伍人才濟濟,強手如林。然而,建築風格獨特,技藝高超,最負盛名的卻是美國“少數民族”中的壹員——華人貝聿銘。他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優秀的建築家”,他所設計的建築物不僅遍布美國各大城市,而且巍然矗立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伊朗、法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貝先生真是建築設計界的“奇才”。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壹個銀行家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香港度過的,1927年,貝老先生舉家遷往上海,於是,10歲的貝聿銘進了上海的聖約翰小學,開始接受西式教育。周末和假期,他常隨父母回蘇州老家,在貝氏家族那片面積廣大、景色優美的園林中盡情玩耍。在上海讀書時,貝聿銘對那些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和琳瑯滿目的商品都不感興趣,而只對壹幢幢高樓大廈百看不厭,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是國際飯店,這座屹立在上海灘的龐然大物,從樓上到樓下,從外表的布局到裏面的擺設,貝聿銘不知琢磨過多少遍。漸漸地壹個誌向在他心中紮下了根,就是,將來當壹名建築師,讓更多又高又漂亮的大廈屹立在祖國的大地上。
銀行家父親對自己聰穎勤奮的長子關懷備至,希望他日後成為壹名醫生,而貝聿銘卻“見血就害怕”,於是,父親只好順從兒子的意願,送他到美國去求學。
1935年夏,貝聿銘終於登上了駛往美國的遠洋客輪。在美國,他進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由於他厭倦這所學校的建築系只重繪畫技巧、忽視建築知識的教學方法,所以,他又轉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建築工程系。以後,貝聿銘又進入哈佛大學,受教於壹代建築名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貝聿銘被迫改變初衷,遙望著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呻吟的祖國,他躊躇再三,決定在美國定居。1942年,他與在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留學的陸書華小姐結為秦晉之好。陸女士賢淑聰慧,深知貝先生的才華,結婚伊始,便放棄自己的專業,全心輔佐丈夫的事業。
1946年,當貝聿銘獲得哈佛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時,他成了系裏最年輕的助理教授。
1948年的壹天,經人介紹,貝聿銘出現在美國地產大王柴肯道夫的面前。柴肯道夫把自己私人辦公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貝聿銘。貝聿銘初出茅廬便身手不凡,建成辦公室後,地產大王盛贊貝聿銘說:這位奇才不僅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有著超人的智慧。隨即,柴肯道夫放心地把丹佛、紐約幾座20多層的大廈和加拿大壹組建築群的設計任務交給了他——這位才30歲出頭的建築師。
1955年貝聿銘在紐約開設了自己的建築設計事務所,1958年他又成立了“貝聿銘設計公司”,這樣,壹顆新星就在美國建築界的夜空升起來了。建築設計公司開業後,先後承建了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瑪麗大商場、夏威夷大學的東西方中心、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科學大樓、澳大利亞墨爾本市的科林斯廣場、新加坡的萊佛士國際中心、伊朗德黑蘭的工業貸款銀行大樓等等。貝聿銘設計的建築,名聞遐邇,往往成為遊客必至、拍照留念的地方。
名氣與日俱增,貝聿銘的顧客名單越來越長,社會層次也越來越高了。在他的社交圈中,既有音樂家、作家、藝術家,也有商業巨子。在國家美術館東廳的設計中,他找到了最理想的主顧——保爾·麥倫。這位“大亨”為了擴建父親投資興建的國家美術館,決心不惜血本。他交給貝聿銘的支票是可以隨意填寫數字的。他惟壹的要求是:從圖紙設計、安裝技術,直到建築材料、內部設施,壹切都必須是最好的。
1978年,東廳工程終於竣工,貝聿銘不負眾望,再壹次顯示出自己的才華。主廳的不同高度,不同幾何圖形的平臺、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接。燦爛的陽光透過密如蛛網的天窗灑在墻壁上,幻化出美麗的圖案。天窗上那些輕如鴻毛的掛飾,隨氣流緩緩飄動,恰似飛鳥輕舒雙翼,使大廳增添了無限生氣。
東廳開館後,觀者如雲,好評如潮。僅50天中,那裏就吸引了100萬觀眾。諸如“東廳代表我們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壹種品質”、“堪稱當代最傑出的博物館”的贊譽屢屢出現在有影響的報刊雜誌上。這壹項建築的設計使貝聿銘進入了世界級建築大師的行列。第二年,他獲得了美國全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這壹年被美國建築界稱為“貝聿銘年”。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挑選壹名優秀建築師,修整矗立於拿破侖廣場的盧浮宮。這壹消息轟動世界建築界,各國名師巨匠聞風而動,群起角逐,人人渴望獲得這壹殊榮。而當法國文化部向15家大博物館征求意見,請他們幫助物色建築師時,結果竟有14家都力薦貝聿銘。終於,貝聿銘這個東方人被密特朗總統選定,擔當了為西方文化瑰寶增輝的重任。1989年7月,盧浮宮接待大廳正式竣工,當清波瀲灩的水波簇擁著壹座璀璨明耀的玻璃金字塔出現在廣場時,人們始信密特朗總統獨具慧眼,而聲名顯赫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亦是當之無愧。
1983年,貝聿銘還欣然承諾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設計壹幢新的辦公大樓。6年過去了,在貝聿銘父親曾經工作過的中國銀行舊建築的旁邊,壹幢70層的摩天大樓拔地而起。這座新建築形態如竹,取節節升高之意,通體的玻璃鋼結構,又使它像壹枚光芒四射的大寶石,異常引人註目。據說,它是世界上除芝加哥和紐約之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貝聿銘的成功,在於他“學貫中西”,深諳東西方文化的精髓,能夠很自然地將各具特長的中外建築藝術完美地結合在壹起,從而創造出西方人難以超越的傑作。
1982年,北京西郊的香山突然不同尋常地熱鬧起來,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香山飯店就要交付使用了。出席交接儀式的有許多中外貴賓,壹時間,笑語喧天,喜氣洋洋。
壹位中國記者舉著錄音話筒,擠到人群中的貝聿銘身邊,大聲問道:“貝先生,世界各地有許多重要項目等著您去設計,您為何偏偏選中香山飯店這個投資額並非特別大的項目呢?”
貝聿銘略微沈思了壹下,緩緩地答道:“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中國,我在這裏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因此有壹種‘中國氣質’深深地留在我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
是的,貝先生雖然長期生活在異域他鄉,但對自己的祖國卻壹直拳拳情深,時至今日,他的家鄉話還說得很純熟。在貝先生的培養下,幾個子女在中文方面也都有較好的修養。報效祖國,這是他從少年時代起就深藏心底的願望!1978年,當他接受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任務後,不禁激動地說:“離開祖國40多年了,祖國沒有忘記我……”
幾年中,貝聿銘風塵仆仆地來往於北京、紐約之間,多次到蘇州、揚州考察園林,直接為飯店的設計、選料、建築奔忙,還派出身邊最精明強幹的助手常駐北京,負責具體施工事務。助手們經常出入建築工地,並不斷把進度拍成照片寄回紐約,以便讓貝聿銘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存在的問題。貝聿銘曾感嘆道:“我設計過很多建築,沒有感到香山飯店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我下的工夫比國外壹些建築高出10倍。”
設計香山飯店是貝聿銘建築生涯中首次不以鋼筋水泥玻璃為出發點,所采用的材料,是傳統的磚瓦。飯店的整個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把自然環境美和建築藝術美高度和諧統壹的原則。貝聿銘憑著這個設計,奪得了年度美國建築師學會的獎項。
香山飯店占地3萬平方米,最高四層,建成後乍看起來貌不驚人。5座白墻青磚,錯錯落落的樓群嵌入山坳,或許還使人覺得有點怪。但如果妳循山而上,穿過壹個照壁洞門進入飯店的時候,就會立即進入壹個迷人的天地。
飯店內有壹個主庭院。園中有壹個14印平方米的人工湖,兩株800年的雌雄白果樹佇立在湖的兩岸。除主庭園外,還有“古木清風”、“晴雲映日”、“冠雲落影”等11個小庭院。在這依山傍水,千姿百態,各有特色的庭院中漫步,確有身在畫中行之感。
5座樓房依憑山勢,錯落相連,猶如5顆鑲嵌在紅葉叢中的明珠。客房的設備是現代化的,世界壹流的,然而客房的格調又是中式的,它不僅擺設典雅、舒適,而且還采用了傳統的中式窗戶。每當客人卷起竹簾,遠山近樹,微風拂面,從哪壹個窗戶眺望,外面都是壹幅山水畫、壹首田園詩。這座擁有322間房,500個床位的現代化飯店,可以說是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大成,絕妙地表現出了園中有園,景中有景的美學效果。香山飯店的設計,是貝聿銘這位海外赤子獻給祖國的最珍貴的禮物。
最近壹些年來,貝聿銘多次回到巨變中的祖國參觀訪問,他關心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並應聘為北京市城市建設規劃委員會委員。貝聿銘還利用他1983年獲得的10萬美元普裏茨克建築學獎金成立壹個獎學金基金會,幫助中國建築師、學者和學生到美國進修、講學和參觀訪問,吸收美國有益的建築技術和經驗。
貝聿銘能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建築界脫穎而出,除了才華超群外,還有賴於他溫文爾雅、忠厚謙和、吃苦耐勞、熱情坦誠的品質。1948年,威廉姆·蔡肯多夫邀請貝聿銘進入他的開發公司工作。在當時,建築大師們大多不屑與開發者合作,而貝聿銘卻欣然接受。他們成功地合作了12年之久,從未發生齟齬。
熟悉貝聿銘的美國人都稱他為“真正的中國君子”,他的風度和氣質贏得了眾多客戶,使他能夠迅速發跡。1964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夫人傑奎琳計劃在波士頓建立壹座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美國享有盛譽的建築師紛紛應征,貝聿銘是角逐者中最年輕的壹個。傑奎琳對候選人極為挑剔,要求建築師必須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個人修養,並親自登門造訪每壹位應征者。當傑奎琳走進貝聿銘事務所的通道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桌上壹大瓶怒放的鮮花,在燈光的輝映下,它顯得格外流光溢彩,燦爛明麗。而辦公室簡潔的陳設,主人優雅的風度,又給這位富甲壹方的女委托人以安詳可信之感,於是她當場拍板定案。15年後,在波士頓城郊的海岸上,壹座素雅別致的圖書館如清日出嶺,令世人矚目。
貝聿銘的外表不像他的建築那樣出類拔萃,顯得十分平常。然而,這位平常的東方老人卻又具有壹種特別的風度和魅力:方正的臉盤上戴壹幅圓圓的黑邊眼鏡,給人以老成穩重之感;透過鏡片可以看到平和的目光,他的神態在細心得體中透出壹點悠然與自信來,他給人的印象就是位不卑不亢的成功者。就是這個形象,使美國的所有華人都感到光彩,而每壹個炎黃同胞見到他,都會對他產生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