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有關的古詩如下:
1、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賞析: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壹邊賞月壹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壹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裏、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軾壹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
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於自願,實質上仍是處於被外放冷遇的地位。
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壹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
“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於壹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於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2、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古朗月行》
賞析:這是壹首樂府詩。“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
3、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賞析: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