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吊屈原賦
尚記兩千年前,賈公過長沙,自慨命運之不濟,悒郁思索,而做斯賦。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嘆,其悲嘆人才之不為用,而忠言不被納之意,蓋與君之所行謬矣。命吾於考場之上,端午佳節,重做斯賦,以吊先生之靈。
嗚呼,君雖為楚王之同姓,其血緣之親.可謂近矣,君累世為官,與楚王之忠心,可謂昭然也,然竟為世人所不易,被君王黜免,終於郁郁而沈於汩羅矣。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齊輝之才,壹旦被疏,不復被用,雖心系楚國,胸懷天下,豈不枉然。(易當為客字之誤)。
余嘆其感情之無用焉,君臨天下,當以理為重,奈何信奸讒之語,而疏遠信臣忠義之士也,懷王不用汝擊,終招患禍,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於情也,人情莫不好悅己者,而惡直言者也,故莊宗雖有天下而終自謬(戳)於伶人之手,其沈溺於私情使然也。夫奸讒當道,以美色又之,絲竹樂之,財物亂之,使其遠正直而近讒邪,雖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於禍已至矣,乃有悔色,豈不晚哉?
人情有遠近.而緣有親疏,而公理無遠近,正道無偏邪,君於九天之上,可憶及昔日否,子蘭之流,力勸懷王之秦求和,終使懷王之魂留他鄉,子蘭豈不為楚王之親近哉,有骨肉之親,卻不能遠謀,有遠謀之臣,未有骨肉之親,情理相較,於情於理,競何如哉,懷王屈理從情,終至斯地,雖有天地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沈汩羅,去今兩幹余載矣,夫兩千余載之中,屈理而從情者,不可盡數,今日光華閃耀大地,然此事仍無有斷絕之時,余作此文,畢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華,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從理,如此,則官不貪,如此,則民不奸,如此則百姓直田享用不盡矣。
懷王於冥冥之中,定當後悔不叠,特以為情乃理之末,而理為情之始也,理從情而家不立,則國不治,則天下難平,情從理,則行路之人,可為骨肉之親,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豈不如此哉?
篇二:給感情壹把尺
無論何時,月光都會將皎潔的亮色灑向大地,不管它是高是低;無論何地,蒲公英都會把種子撒向大地,不管它是貧瘠還是肥沃;身處“非典”病房的白衣天使們,更是在每個人心裏種上了壹棵“愛心”樹,不管他是敵是友;那麽,我們是不是也該給心靈、給情感壹把尺,別讓感情的親疏迷亂了妳我的良知。
(壹)給感情壹把尺,給理智壹條路;
生活給了我們無數路口,讓我們用心去選擇,當面臨親與疏的判斷之時,該給心靈壹把尺,去警示自己憑正義作出選擇;該給感情壹把尺,別讓親切阻斷了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長途,讓理智的感情伴妳人生長途,才會使心更輕松,才會使世界更加美好。
是什麽讓唐太宗不認親疏讓洱海的風,回紇的幔帳,靺鞨的大風雪吹成民族的團結!
是什麽讓伽利略不以舊的理論為綱,讓真理之步邁進了人類文明的史冊!
是什麽讓貝多芬不成為傳統者的奴隸,開創了充滿生命豪情的《第九交響樂》!
是感情這把尺,是它讓人們不以感情的親疏,讓人類向著邁進;是它讓人們不以感情的遠近,讓人類向著認識真理奔跑;是它讓我們給理智壹條路,給智慧壹條路,給文明壹個永恒!
(二)給感情壹把尺,給民族壹個振興;
林則徐給感情壹把尺,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背景下,發起了愛國思想運動,使中華民族的認知向世界邁進;鄧給感情壹把尺,在“壹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中,提出了祖國統壹的新思路,讓中國社會的發展選擇了理智;戰爭中壹位位母親給感情壹把尺,為了全民族的勝利,毅然獻出了孩兒們的生命,讓苦難的民族在鮮血的力量下奮起!
而今啊!戰鬥在抗“非典”壹線的白衣天使們也給心靈壹把尺,這把尺需要的不僅僅是奉獻與理智,更需要英明果敢的大智,生死相許的大勇,勇於奉獻的大義和這悲天憫人的大愛,他們不僅給理智壹條路,更給民族精神壹個完美的展現,他們無論感情的親疏,為每壹個病人送去了同樣的愛!
目光可以忘卻感情之尺
蒲公英也可以忘卻這把尺
但妳千萬別忘了用感情之尺去衡量妳的心,因為中國民族的振興需要妳用理智思維開辟壹條成功之路!
篇三:有色眼鏡引發的聯想
走進眼鏡店,有色眼鏡,琳瑯滿目:濃墨、墨綠、淺橙、深棕……選壹架?戴上濃墨,黑雲壓頂;佩上墨綠,置身莽林;架上淺橙,風揚沙塵;扣上深棕,滿眼咖啡……摘下來,哦,原來晴空萬裏,世界是這樣本色。
走出眼鏡店,我生出許多聯想……
想到了天雨墻壞的宋國人,他戴著蔚藍色眼鏡看兒子,看出了預見的智慧,因為那是家人,上陣還要父子兵呢!戴起蛇綠色眼鏡看鄰人,看出了狡詐和邪惡,因為那是外人,防人之心不可無呀!想到了道光皇帝罷黜林則徐,禁煙條陳再好,他畢竟是漢員,戴上青冷近視鏡,可信不啊!琦善再庸碌無能,奸佞貪婪賣國,可終究是壹家人,戴上粉紅老花鏡,不用他用誰?想到了日韓世界杯,全體韓國公民,包括總統金大鐘,他們都怎麽了?面對不公正的裁判帶給韓國隊的勝利,起立歡呼,民族情結也可以異化成有色眼鏡嗎?
在這裏,我只想講壹個突然想起的小故事……
小學那會兒,“三好生”由同學們選。記得四年級時,班裏有個女孩羞怯拘板,又倔頭倔腦,沒有什麽朋友,更不會親合老師。同學偶爾提到她,總叫“老蔫兒”。誰也沒想到,這“老蔫兒”期末居然考了個第壹。選“三好”時,老師先把壹貫名聲顯赫的“紅人兒”的名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中央,再由同學提其他候選人。考了第壹的“老蔫兒”似乎被人遺忘了,直到提名快完時,才有同學提她,她的名字極不起眼地縮在黑板的壹角兒。舉手選舉時,她又被遺忘了,同學們爭著選自己的知交好友。當老師壹個個擦去落選的人名時,才在角落發現了她。通過厚重的眼鏡片,老師斜睨著不屑的眼神問:“哦,這還有壹位呢,誰同意?”引出全班壹陣哄笑。無意中,我瞥見“老蔫兒”,她縮在教室的角落,兩眼失神地大張著,註滿了惶惑。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我感到了我們的殘忍了,雖然還不明了這殘忍究竟是什麽。
大了,我才明白那眼神中包含的是自身價值被否認的痛苦。我們在老師有意疏遠的指揮棒下,殘忍地否定了壹個同學的價值;把壹個孤言寡合的同學狠狠推向自卑的懸崖!那時,我們雖然年幼,但“以親疏斷優劣”的意識卻早已潛移默化,紮根心田。我們小小年齡就戴上了有色眼鏡——親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誰不夠朋友竟能出類拔萃,便要詫異、否定、嘲笑、排斥!長此以往,長大成人,有色眼鏡摘下就難了。
這有色眼鏡實際是變色眼鏡:透過這付眼鏡看親朋好友,粉面桃花、出水芙蓉、梨花帶雨、梅枝獨俏;透過這付眼鏡看路人疏客,敗柳殘絮、枯藤老樹、流水落花、地衣紅皺。
小事如此,大事亦然!
摘下有色眼鏡吧,那將消縮妳審視美、享受美的視野;拋掉有色眼鏡吧,妳會發現美景和親情遍及五湖四海!
篇四:愛蓮說
喜歡荷,喜歡她的淡淡清香,喜歡它的淡淡粉紅,喜歡她的.亭亭玉立,喜歡它的濯清蓮而不妖,喜歡它的柔情似水……
眼裏,除了憐愛還是憐愛。就像雨巷裏的那位帶著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夢裏,揮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還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麗還是她的俏麗。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對這些後宮佳麗,我卻像壹位挑剔的美食家,壹位追求完美的藝術家,總覺得它們少了點什麽,不能給我完全喜悅的感覺。也許這正是偏愛蓮的原因吧!
情人眼裏出西施。蓮,讓我覺得它就是花中之王,無人可比。朋友說我過於喜愛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麗,也許是吧!暮春三月,白花爭努,牡丹芍藥,妍麗嫵媚,使人為只震驚;夏季炎炎,紫羅蘭、玉蘭散發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讓人心曠神怡;秋高氣爽,菊獨傲枝頭,正直傲潔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獨自爭妍,不畏嚴寒,吐放清香,贊美之詞不可勝數。但是,我仍固執地認為蓮才是完美。
對蓮的喜愛,使我成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對事物的是非曲直,我們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嗎?
夜深了,我靜靜地躺在床上,被這個問題煩擾著。回憶的匣子被偷偷地打開,往事如水流過,重現眼前。
因對個別的崇拜,我成為他的守護者,旁人稍有異議,便拳腳相加,小夥伴們對之敬畏,便緘口不語,使我內心稍稍喜悅;因和親密夥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對錯,不分青紅皂白,硬著臉皮要站在朋友壹邊;因對個人稍有偏見,壹出現可疑之處,聚焦點便投向他;因為自己的喜好盲目順從,人雲亦雲,都不知道在幹些什麽。
猛然發現,曾經,自己是如此沒有主見。成了失根的蘭花,追逐的浮萍,飛舞的秋蓮因風四散的蒲公英,我又當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認清每壹事物,更應拋開我的個人感情,透過現象看本質,讓我們的生活更有主見,更能感覺自己的存在。就像壹棵巨松,紮根在山崖之間,不隨山水、颶風而改變自己的位置;就像壹棵獨自開在山谷裏的野百合,不管有沒有人路過,仍開得那麽鮮艷那麽快樂。
愛蓮,卻不溺愛蓮。愛生活,應該是個公正的裁判。
篇五:情意
當爺爺開始品沖泡了四遍的陳年龍井,來吊喪的賓客也已漸漸散盡。媽媽緊緊地牽著我的手,與這壹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作別。我微微地苦笑,原來並沒有永遠的故鄉,我們永遠都是過客。
處理完奶奶的喪事,爺爺也不再堅守這壹方留下了無數記憶的土地,順從地跟隨著我們來到城裏。然而,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我無數次看見了爺爺的回眸,那深沈的眷戀與無以言表的無奈,最終都化為壹滴渾濁的淚水,慢慢地倒流進心底。
別了,我聽見這兩個字。
在城裏的爺爺,依舊每日早起。這在習慣了夜生活而對早晨陽光不屑壹顧的城市,多少顯得有壹些另類。然而,爺爺並不在乎那些異樣的目光,依舊每日穿著洗得發白的藍色舊工作服,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他在樓前被廢棄的土地開墾出壹片花田,撒下各種奇奇怪怪的種子,每日伺弄,神情嚴肅地仿佛在完成壹項神聖的使命。
只有我知道爺爺的孤獨。因為我也有著這樣孤獨。我懷念故鄉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轉的鶯啼,那木制樓梯淒婉的呻吟,那透過碧綠的竹林灑落的細細碎碎的陽光,那讓人無法忘懷的帶著淡淡清香的泥土氣息。
在這壹片鋼筋混凝土中,我已無法找到那樣淳樸與純粹的笑臉,我看見爺爺每次想要揮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過中無奈的放下,我總有壹種想哭的沖動。
當年的爺爺是壹片意氣風發的綠葉,他可以暫時離開他的根,去遠方飄蕩,尋找屬於他的風景,然而如今,這壹片綠葉已然悄悄雕零,他需要回去,與故鄉永遠地廝守在壹起。
那是爺爺的八十大壽,親戚朋友們借此都聚在壹起,我眼神流轉,卻尋不見爺爺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會大廳,我看見爺爺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過去,握住了爺爺的手。爺爺動動嘴唇,說:“我想回家。”仿佛是壹個尋求家的庇護孩童。
“好,我們壹起回家。”我從爺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是壹片綠葉,不管飄到多遠,都已被那壹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這是每壹片綠葉無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那麽,就讓我們帶著對根的情意打拼,然後在日落之前,牽著手,回家。
篇六:且息且行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人生的求知路上孜孜不殆,踽踽獨行是美的。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初夏的午後在樹陰裏聆聽蟬鳴,入夜於茵茵芳草裏遙望碧天裏的星星,也是美的。
人生路上,總是險灘連著波岸,深溪連著幽谷,寒窗的春帷外遊弋著陽春裏的風箏,行兵的巷道盡頭是滿園欲滴的青梅。有的人征服了險峰,又舉目遙望更險峻的山崖;探得了瑰寶,又躍躍於另壹次奇異的冒險,策馬路過梅園,卻壹心想著直奔邊關,戍國殺敵。這樣的人不是癡頑,而是執著。他們在奔波裏沖出生命的極限,在征服裏體驗生命的快樂,在生無所息裏實現自己的終極意義。最偉大的戰士卻渴望戰死沙場,在死神帶來的永恒憩息面前,他璨然微笑,死得其所。
有的人駕壹葉之扁舟,淩萬頃之茫然,卻不想到達任何彼岸,只是徜徉自適,聽風飲露。他們秉燭夜遊,訪仙探鬼,只是感慨於歲月如寄,而風光無限,不得遍賞。這樣的人不是放縱頹靡,只是瀟灑自如。他們在漫遊裏賞玩生命的細節,在駐足遐觀裏紀念流逝的時間,在誠摯的詩篇裏謳歌造化的神秀。升仙的道人不過問紅塵俗世,只在靜坐修行中獲得人格的圓滿,生命的休憩。
故而生有所息,生無所息,只是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壹種註解。沒有壹種是尤其高尚,沒有壹種又尤其鄙俗。真正活出自我的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實現了畢生的追求,獲得了精神的完滿。生無所息的人絕不會像汲汲於富貴的高老頭壹樣死在最後壹次對金幣的攫取,而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在與天庭與痛苦的不懈抗爭中使精神永駐。生有所息的人絕不會像沈湎於安逸的“多余的人”壹樣死在頹散的床褥上,而如禦風的列子,窺破了天地的厚道,乘六氣之辨遊弋於蒼茫的宇宙。
生無所息,本身也是在生命意義裏的壹種慰息;生有所息,也是在愉悅祥和裏對心靈的壹種探求。在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路上,也許就有過陶謝的屐印,嘆賞過沿途的風景,他們擦身而過,互道壹聲好。我們也不妨放下執著的爭辯,循著人生的風景路且息且行。作文
篇七:讓心情打壹個盹
陽臺的邊緣,城市正退潮,打著愜意的盹。日子是織布機上的布,壹片片滑下,又壹片片接上。
日子也如蝶,每天從墻上飄落,幻化成粉,彌漫在每壹個鮮嫩而生動的角落。
脊背上,歲月的鞭子愈抽愈緊,而壹場又壹場的忙碌也是接踵而至,壓抑著妳的生活。在經歷了無數的“忙”之後,妳的身心都會倦怠,那麽就忙裏偷閑。尋找壹方寧靜的水土,小憩壹下,恢復元氣,等待迎接下壹場忙碌。
李樂薇為自己搭建了壹座“星星點點,飄渺的空中樓閣”,讓自己的心有停歇的地方;陶潛在南山旁築了間小屋,籬下種滿菊花,於是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壹份閑逸。我們也要為自己的心造壹間房子,開壹扇小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心累了的時候,請停下妳行走的腳步吧!讓自己平躺在草地上,閉上眼睛,感受著風穿過的聲息,想象著南來北往的風把妳壹切的煩惱、勞累都吹散了。而妳就只要沐浴陽光,享受生活所賦予的快樂與愜意,打壹個盹,然後壹身輕松地繼續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
在杯子中放幾根茶葉,用滾燙的水沖下去,原本卷曲的茶葉在水的滋潤下,舒展開四肢,滲出淡淡的綠色,漸漸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品壹杯香茗,聽壹曲輕快的歌,在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搬壹張躺椅躺在陽臺上,吮吸著陽光的精華,讓身體和心靈都打個盹,忙裏偷著樂壹下。
可以雕飾壹些小的細節,並把它們壹點壹點積累起來,慢慢地開始在細節中感受生活閑逸的芬芳,從張開的毛孔滲入血液,並隨血液流轉於全身,讓每壹個細胞都可以享受壹份愜意。而這些細節並不會打亂妳人生的步伐,只是偶爾放慢壹下妳前進的速度。用燦爛的陽光,翻飛的翔影和悅耳的鳴聲釀壹壇天堂之酒,與生活幹杯,享受這壹份微醉的感覺,仿佛靈魂遊離的感覺。酒的醇香、甘洌和烈性,自然也是生活所蘊藏的味覺。
倦了嗎?累了嗎?給自己壹個時間,坐觀庭前花開花落,閑看天上雲卷雲舒。春天還未完全退去,夏已在三公裏外的竹林起風了。趁著這壹個時間的空隙,打壹愜意的盹吧!
篇八:夫子,請聽我說
“我們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將壹塊大石頭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頂時,大石頭又滾下,我又得重新將它推上山坡。”這是歌德對自己勞苦命運的描述。孔夫子,當您看到上面這段話時,您不會感到心中湧動著無法排解的郁悶嗎?而我,每當看到您“生無所息”的教誨時,心中便無限絕望。
夫子,您那個時代有吳剛的傳說嗎?他壹刻不停地砍著桂樹,桂樹的創口即砍即合。如果您處在那樣的狀況下,您是否還能保持您“進退有禮”的儒學風度?而我每次背誦《李憑箜篌引》中壹句“吳質不眠倚桂樹”時,都會欣慰音樂給了他休息、喘息的空間。
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我銘記心中,這恐怕是您得出“生無所息”結論的理由之壹吧。千百年來,它催促著人們快跑,快跑,用那須臾的生命追趕日月輪回的速度,可您想過,那壹刻不停追趕太陽的誇父是怎樣倒下的嗎?夫子,在我們這個年代,有很多人由於過度勞累而死,他們中有很多都可以用原本應該擁有的時間為我們這個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對於這點,您又怎麽看呢?當然了,夫子,我並不贊同無謂的休息。就好像工作了壹天的人拿玩命打牌當作休息壹樣,那只是愚蠢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們這個時代,有壹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王逸先生,他曾說:“作為我們這樣的工作者,註定不能享受壹些人能享受的樂趣,”是的,他勤勤懇懇地工作,沒有壹般人出入舞廳、打牌喝酒、遊山玩水的休息權利,但他也會在工作之余,侍看花草,與學生談心來休息。這使他暮年,成為了培養青年人才,支持年輕人的推前浪的“後浪”。
夫子,人非聖賢,若我們被迫去面對壹個永無休止的命運,相信很多人都會喪失勇氣,不如像劉墉先生鼓勵他兒子壹樣:“當壹次大考擺在妳面前,妳若想到有壹個長長的假在等待著妳,是否會覺得舒服些?”
夫子,讓您門生休息會兒吧。或寄情於山水,又或縱情於天地,他對人生可能有更深的感悟。如您門生所說:“春服既成,與童子五六人,冠者六七人”沐浴那春光,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