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身世較為坎坷,於壹八九三年八月十七日出生在無錫道觀旁,他對音樂很有天賦,4歲時母親去世跟著父親討生活。
父親是華清和道士擅長道教音樂又會各種樂器,阿炳便從小就跟關父親壹起學習二胡和琵琶等樂器。十七歲時,阿炳參加音樂吹奏會被世人稱作“小天師”。
當他二十壹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道士,因交友不慎吃喝嫖賭甚至吸毒,於是在他三十四歲時導致了眼睛失明,不得不走上街頭賣唱,成為街頭藝人“瞎子阿炳”。
壹九三九年,阿炳與農村的壹個寡婦董催娣結為夫婦,《二泉映月》就是這段時期內創作出來的。
壹九五零年十二月四日,阿炳因肺病去世的,後葬入道士墓。
擴展資料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壹生***創作和演奏了270多首民間樂曲。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寫照,是他情感宣泄的傳世之作。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愛並引為經典,是阿炳創作的成功,是他創作天賦的體現。
底層的生活讓他歷盡了人世的艱辛,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屈辱。但才藝出眾的阿炳,經常通過拉二胡、彈琵琶、說新聞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通過音樂揭露當時的黑暗。他把自己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產生了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許多年來,由於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民間風味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以致在國際樂壇不脛而走,廣泛流傳,成為許多著名樂團演奏的經典曲目。
影響最大,流傳最為廣泛的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該曲的評價:“我應該跪下來聽……”那是1978年,小澤征爾應邀擔任中央樂團的首席指揮,席間他指揮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響曲》和弦樂合奏《二泉映月》(改編),當時,小澤征爾並沒有說什麽。
第二天,小澤征爾來到中央音樂學院專門聆聽了該院17歲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呢喃地說:“如果我聽了這次演奏,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並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這種音樂只應跪下來聽。”
說著說著,真的要跪下來。他還說:“斷腸之感這句話太合適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發自北京的專文《小澤先生感動的淚》。從此,《二泉映月》漂洋過海,得到了世界樂壇的高度贊譽。
百度百科--阿炳
百度百科--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