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經典古詩 - 春節放炮的來歷

春節放炮的來歷

春節壹般指除夕和正月初壹。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壹直到正月十五。

春節即將來臨,各家各戶也即將開始采辦年貨,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鞭炮。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要采購鞭炮,無論是掃墓還是過年的時候,都要放鞭炮。那麽,春節為什麽要放鞭炮呢?

春節放炮的來歷只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順便在介紹壹個春節放炮習俗,下面就跟我壹起看看吧:

壹、?春節放炮的來歷?

?春節放炮來歷之壹:“山臊”?

說起鞭炮的起源,不得不提到名為“山臊”的動物。人們在深山老林裏露宿野外的時候,就要燃起篝火,人們為了預防山臊的侵襲,於是在篝火中點燃竹子,用竹子的爆裂聲嚇走山臊。

傳說山臊會使人感到寒冷,並且患上寒熱病的鬼魅。用爆竹嚇走山臊,就意味著驅逐瘟邪,這樣就可以獲得吉利平安。後來火藥的出現,讓人們開始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來燃燒,於是“爆仗”就產生了。宋代開始,人們就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代替竹筒,成為了“鞭炮”。

《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正月壹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惡鬼。”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春節放炮來歷之二:“年”獸?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壹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便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據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年”的聲音,故名年獸。

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壹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壹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

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便想到用鞭炮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要放鞭炮,這也是後來人們在春節燃放鞭炮的由來。

?春節放炮來歷之三:姜子牙? 

放鞭炮與姜子牙有關。相傳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封王,就上封神臺去封神。壹個個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馬氏卻跑來了。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老婆就嫌他窮,壹跺腳走了。現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來要神位,就沒好氣地說:封妳壹個掃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兒黑就往哪兒鉆。後來,過年放鞭炮就是為了崩掃帚星,讓她沒處躲藏。

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當地竹子很多,過年時就燒竹桿竹枝,發出壹些聲響來。根據古書記載,鞭炮原來叫爆竹,就是燒竹子造響動。有了火藥之後,特別是造紙技術提高之後,用紙做炮才時興起來。特別是成串的小鞭,幾乎全是紙和火藥做成的,編到壹起像壹條鞭子,所以才有了鞭炮的說法。

二、?春節放炮的習俗?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習俗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壹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描寫了宋代人過春節的場面: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面朝東方,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壹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中國民間風俗畫卷。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南北各不相同,但有壹點基本上是壹致的,那就是全家團圓、走親訪友、看望長輩等,願我們能將這些飽含濃濃親情和美好心願的習俗牢記心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