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裏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他)和別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他)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饑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裏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
母親有次生氣,(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氣時)壹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是啞巴,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
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余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後來母親死了,鄉裏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
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壹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壹繩子下井中壹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麽會自己來。
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壹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行或遠遊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原文:
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裏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饑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壹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
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壹井邊,數數指水中。
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壹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遠遊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壹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內容簡介:
從內容上說,《夢溪筆談》以多於三分之壹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
“辯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後人了解從北宋就產生並沿襲下來的壹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
此外,北宋其他壹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樸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該書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