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壹種心理慣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教學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無疑是我們教學中的壹項重要任務。那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
壹、養成課前預習和課後溫習的習慣。
當前,有的教師沒有註意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新課上完後,學生才知道學習了什麽,這樣無準備的教學,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預習好比火力偵察,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了解重、難點在哪裏,帶著疑問上課,從而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古詩《望天門山》時,我采用了如下做法。在課前,我布置學生按“畫、問、析、答、提”的要求預習課文。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內容,試畫壹幅圖畫體現詩的內容,在課堂教學時,針對學生的畫提出問題“妳為什麽這樣畫”,並就此與學生廣泛交流,從而使學生了解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能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學會了的東西,課後還會忘記。因此,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溫習習慣,只有及時復習當天學過的東西,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彌補學生知識的缺陷。
二、養成勤於思考與全神貫註學習的習慣。
“語文是思維的素養。”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語文。在課堂教學與課後輔導中,要註意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因此,培養學生勤於思考的習慣,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勇於質疑發表各自不同的見解,當然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持有不完全相同乃至於相反觀點或立場的意見。教師對於不完全符合設計意圖的各種想法與做法,應該做到不輕易否定,而能夠敏感地抓住學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進壹步引導學生深入地討論,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保留個人意見,充分表揚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地品嘗到獨立思考的甜頭,使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心專才能事成。”學習也是如此。在課堂上,如果學生“人在課堂心在外”,是不可能學到知識的。因此,要註意培養學生全神貫註地學習的習慣;課外學習時,教師和家長也要引導學生克服邊學習邊玩,邊學習邊吃東西等不良習慣。從而把良好的習慣帶到課堂來。平時還要開展在特定的時間裏完成特定的任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逐漸養成全神貫註地學習的習慣。
三、養成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往往由教師進行小結或優等生作答,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就充滿了生命力;把班級還給學生,班級就能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師生,教育就充滿了勃勃生機。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素質的主要陣地。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註重教養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課堂上,應該讓每位同學主動參與、自由讀書、熱烈討論、談講感悟。如:在學習《再見了,親人》壹課,熟悉這篇課文的人都知道,這篇課文前三節行文結構壹致都是以“送別——回憶——抒情”的思路來寫的,完全可以精讀第壹節,再“由扶到放”,讓學生自學第二、三小節。於是我在教這壹課時,我設計第壹自然段為範例進行教學。我概括出“三步”學習法:“學分層,理清順序”——“抓往事,理解‘親人’”——“讀課文,體會感情”,然後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方法自學第二、三自然段,學生積極性高,自主學習意識很強,個個皆按照自己的意願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興趣,教師在學生學習的基礎上給予恰當的指導,使其有所提高。這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無拘無束地交流個人所得,爭先恐後發表所感、所悟。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享受到參與課堂活動的樂趣。從而逐漸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四、養成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壹環,培養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尤其重要,使學生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必須常抓不懈而且嚴格要求。例如:做作業前要準備好壹切學習用品,如書、本、筆、尺等,而且應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後再認真地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壹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後,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老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使其逐漸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從而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