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1、自強:洋務運動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壹批近代軍事工業。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壹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短短幾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煉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
2、求富: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壹批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壹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壹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
這些變化說明了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洋務派認識到,強大的國防基礎在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能源、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同時,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也必須發展民族經濟,與洋人“商戰”、“爭利”。於是,他們提出了求富的口號,民用工業和新式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起來了。
擴展資料:
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誌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19世紀,世界已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任何國際或國內鬥爭的失敗,都可能被視為落後,洋務運動也因甲午戰爭之敗被歸為此列,但它不過是中國近代史上壹段連續“失敗”中的壹次。盡管“自強”進程頗多可指摘之處,但傳統中國的架構已被突破—洋務運動以引進技術為富國強兵手段;百日維新則以為立憲才能救國;“五四運動”時國人已認識到改革還需從思想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