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他曾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1917回國任北大教授,主張文學革命和思想解放,成為與陳獨秀齊名的新文化運動領袖。
1919年出版了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壹卷),後來又出版了《章士齋年譜》和大量歷史考證文本,逐漸擴大了在學術界的影響。
胡適在引言中指出,中國哲學是世界哲學的壹個東方分支,它與西方哲學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打破了西方學者壹直主張“中國哲學不屬於哲學史”的謬論,確立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的地位。
胡適在《導言》中還提出了壹系列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基本規範和要求,為後來的學者指明了方向。這本書是近代第壹部用西方研究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的著作。這本書是研究中國哲學的必備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
《中國哲學史大綱》是中國哲學史乃至各種專史和通史研究的開創性著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成果。
蔡元培高度評價這本書,指出它有四個優點:壹是證明的方法。第二,簡短的意思。第三,平等的視野。第四,系統方法。
在內容上,這個哲學史大綱並不是像錢穆的《國史大綱》那樣從先秦到近代,而只是包括了從老子、孔子到秦的幾百年,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哲學。
在近代中國,胡適是壹位學貫中西的學者。他的大綱也是用聯系中國和西方的想法做的。這壹點尤其可以從第壹篇引言中看出,引言主要介紹了胡適的寫作方法,對人很有益處。
特別是他以欣賞的態度支持以考據的方法作為研究的起點,並以宋儒貫通的方法評論文章。它沒有空洞的猜測和支離破碎。對於我們這些歷史學家來說,這確實是壹個很好的方法。
提綱共分12條,根據附文《士不從王官》,是文章的又壹證明。這十二篇始終以中國哲學的時代和古代哲學的終結為背景,有壹個引子,包括老子、孔子/孔子弟子、墨子、楊朱、別墨、莊子,以及荀子之前的儒家和荀子。
它不僅是壹個時代序列,也是壹個學術流。胡適先生對每壹篇文章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多小說術語讀來都令人耳目壹新(這本書寫出來已經將近壹個世紀了)。
如果認為是在老子之前,稱之為“詩人”時代(相對於希臘的荷馬史詩)是有意思的,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只有《詩經》可以作為後世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的可靠著作。胡適說孔子和儒家壹樣,孔子和儒家的世界觀是易的體現。
孔子學說的所有基本原理,在他看來,只是壹本易經。孔子的人生觀和政治哲學是唯名論,這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問題。其他發人深省的解釋不勝枚舉。很明顯。
胡適最欣賞的是墨學。後來他經常以實用主義為口號進行各種社會宣傳,這就是源頭。他認為墨學是對儒學的批判性改進,後來理學興起,對墨學進行了攻擊,各種學說在這種攻擊中發展起來。
墨家和儒家占據了這本書的主要篇幅,讓人仿佛進入了那個時代的學術論戰。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主要是通過理解第壹個導言中提到的哲學史的三個目的,即變化、原因和判斷。?
第壹個習得是基礎知識的掌握。認識惠施、楊朱、公孫龍等人,不在自己的認識範圍內,通過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所受的教育背景,可以了解他們思想的根源。
胡適非常註重材料的考證,因為在他看來,如果作為分析依據的材料不能判斷真假,那麽再多的分析也做不出來。當然,大部分的歷史和文學考證還是無法理解的,但是學習的方法和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二是明變,這是我看完這本書感覺收獲最大的地方。諸子百家的思想不是無中生有,也不是儒家與即墨的對立關系。
墨子應該是受了孔子和儒家的教育,通過自己的理解(肯定或否定)發展了墨學。後來孟子反對墨家,但他的思想受到墨家的影響。
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我認為,法家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應該是荀子的性惡論。既然人性本惡,那就只能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控制。甚至儒家本身,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也是完全對立的。
書的脈絡寫的很清楚,通過改動更容易理解思考的原因。墨子應該是受了孔子和儒家的教育,通過自己的理解(肯定或否定)發展了墨學;後來孟子反對墨家。
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受到墨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最著名的李斯和韓非都是荀子的弟子。認為法家依法治國思想的理論基礎應該是荀子的性惡論。
既然人性本惡,那就只能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控制。甚至儒家本身,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也是完全對立的。書的脈絡寫的很清楚,通過改動更容易理解思考的原因。
最後的判斷,以我目前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社會閱歷,談不上自己的想法,但對儒墨邏輯的分析,我印象深刻。
按照書中的分析,儒家講究“動機”和“意圖”。所以看起來儒家的治國理論是粗放的,沒有實際的措施,而墨家更實際,更清楚怎麽做。
我個人更傾向於墨家學說。其實墨家的理論更接近當今社會的科學理論。可惜古代對儒家思想的盲目推崇,扼殺了中國發明的科學發展。
這本書受到的贊揚是無與倫比的。被認為是劃時代的著作,是中國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傑作,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成果,是中國思想史研究的開山之作,是壹部值得深入閱讀的思想著作。
閱讀後的寫作技巧:
1,第壹步“引”。
開頭是圍繞感覺點,引出所讀材料。引用原文要簡潔,不要大段大段地描述所閱讀的書籍和文章的具體內容。引用的材料要簡潔、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寫作的壹個法則。
2.第二步是“討論”。
材料介紹完後,圍繞材料闡述讀後感的原因,即提出論點(即感覺點)。論點要正確清晰,不能含糊。在說明真相時,不能只在事實的基礎上分析評價“引語”的內容;也可以從現象到本質,從個別到壹般來討論。
要深入分析有深意的材料,然後自然“突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中心論點。“引言”和“討論”的部分相當於壹般議論文中的“引言”部分。
3.第三步是“鏈接”。
本文從這裏到那裏討論生活、歷史中的類似現象、思想現實或相關問題。這部分要註意對比分析和推理,不要只羅列現象。
聯系實際,既可以從壹個地方到另壹個地方聯系現實生活中的類似現象,也可以聯系從古至今現實生活中的對立問題,有時也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要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就要堅守意義點,不能壹概而論,不能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4.第四步是“結”。
總結自己的觀點,總結全文。既能照顧到上壹篇文章,又能強調意義;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無論如何結束,都必須和前面的部分形成壹個有機的整體,不能生;也要自然自然的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