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納粹德國失敗的跡象日趨明朗,同盟國紛紛派秘密使團到前線,以求最先得到德國先進軍事技術。1945年6月1日,蘇聯專家組趕到佩內明德,但壹些德國專家攜帶V-2導彈的關鍵圖紙向美軍投降,這令蘇方扼腕不已。原來美國也在進行絕密的“回形針”行動,目的是把所有德國導彈專家弄到手,並趕在紅軍到來前找到導彈技術設備並運回美國。圖林根州有德國最大的導彈工廠,美軍率先開進該州。後來根據同盟國分區占領的協定,美軍才不情願地撤離導彈工廠所在地,並拉走絕大多數有價值的設備。就在美國人撤離24小時後,蘇軍便進入圖林根州。面對人去樓空的廠房,蘇聯專家組欲哭無淚。 為彌補損失,朱可夫元帥決定實施“面包換人”的計劃。朱可夫簽署命令,允許蘇占區單方面開放邊界,開動所有宣傳機器向德國全境呼籲,只要參與過導彈工作的德國人肯過來合作,蘇占區能提供充足口糧和優越的工作崗位。在美蘇占領區交界的小鎮卡本霍夫,蘇軍把黃油和面包直接擺在檢查站邊上,還在壹側掛出標語:“來吧,這裏有生存的希望。”這壹招果然奏效,部分沒有跟美國人走的德國專家陸續匯集到蘇占區。赫爾穆特·格羅特魯普是其中最有價值的“收獲”,此人在佩內明德火箭中心專門負責制導控制系統的研究工作。
莫斯科非常重視這批德國專家,蘇聯兵器工業部部長烏斯季諾夫專程趕到圖林根,經過調查,決定就地組建諾德豪森研究所,負責恢復V-2導彈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生產。由於蘇聯人對導彈還沒有形象的概念,諾德豪森研究所的第壹步工作就是讓德國專家回憶整理出全套V-2導彈生產組裝流程。在克格勃軍官的監督下,格羅特魯普每天叼著煙鬥,對著掛在墻壁上的幾張導彈結構圖比比劃劃,時不時地用德語說出壹些關鍵詞匯,旁邊的蘇聯專家則像學生壹樣進行記錄,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速記符號讓外人根本看不懂。很快,格羅特魯普等人就整理出了V-2導彈技術手冊和生產規範綱要。鑒於美蘇兩強都在發揮德國導彈專家的余熱,西方媒體曾編出壹個流傳很廣的冷戰笑話:當美蘇導彈在空中相會時,它們都能夠用同樣的母語——德語互致問候。